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检查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查出了大量的肺结节,其中部分为早期肺癌,本文仅对早期肺癌的筛查、诊断和随访进行疏理,为进一步规范有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肺结节处理乱象
体检、筛查或门诊发现的肺结节目前是怎么处理的呢?可以用一个乱字来概括。乱的根源在放射科(影像科)。无论是平片、CT甚至PET-CT发现的肺结节,放射科常常不作肯定诊断,诊断报告的结论往往模棱两可。例如,仅写肺结节,不写性质;或写为:右上肺结节,请结合临床;左上肺结节,建议随访;右下肺结节,恶性不除外;左下肺结节,良性可能性大等。患者拿到这种报告,可能吃不下,睡不香,全家惊恐万状,到处求医问诊,影响工作生活;这种模棱两可的报告到了胸外科,多数胸外科医生会主张积极手术。由于这种肺结节相当多是根本不需要治疗的良性结节,以致许多人白挨一刀。胸外科医生为什么会对没有明确性质的肺结节积极主张手术呢?原因十分复杂:(1)放射科没有除外恶性,可以算作手术适应证;(2)虽然良性肺结节不应该手术,但即使手术了目前还没有人算作误诊,追究责任,患者甚至还得感谢他;(3)外科医生评价指标有偏颇,互相攀比,看谁开得多;(4)可能还有经济效益。这种不明确性质的报告到了内科、肿瘤科、放疗科医生手里,还有误作化疗、放疗的。放射科医生为什么不肯定诊断呢?原因也很复杂:(1)规避风险,肺小结节鉴别诊断很难,误诊率很高,但中国医生不能错,哪怕一百个错一个,就可能导致经济赔偿,甚至人身伤害,模棱两可最安全;(2)减少亏本,要对肺小结节作出明确诊断,必须精细检查,精准作图,全面精确分析,明显增加资源和时间消耗,而上海CT平扫收费仅元/次,只能作最简单扫描,不可能作精准检查和诊断,模棱两可最省事;(3)水平所限,多年来,中青年医师的主要精力在做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写SCI论文,花在临床上的时间有限,有这种精准诊断水平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二如何发现肺结节——筛查
众所周知,肺癌到了中晚期,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只有1年左右,因此人们谈癌色变。然而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肺癌完全可以治好。可是早期肺癌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如何发现呢?体检或筛查。
中国人口众多,我们筛查谁呢?这要看哪些人最容易患肺癌,或者说哪些人是肺癌高危人群。谁是高危人群呢?国人有一个好方法:学老外。欧美国家的肺癌高危人群就是长期重度吸烟者,有公式计算。基本公式是:50岁以上,每天吸烟20支以上,总共20年以上。肺癌筛查就查这些人。这在欧美发达国家是对的,因为这些人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和女性要高得多,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中国能不能套用这个公式呢?我个人认为这个公式不适合中国。因为在中国,非吸烟者与女性肺癌发病率也相当高。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你虽然不吸烟,但大多数人都在被动吸烟,你工作的地方和许多公共场所如会场、饭店甚至电梯内都是烟雾缭绕,许多娱乐场所更是乌烟瘴气,你几乎无法避免。第二是大气污染,大家都生活在雾霾之中,人人都吸入PM2.5,无人可以幸免。女性更多一层危害,吸入厨房的油烟,农村烧煤烧柴做饭及冬天取暖产生的烟雾。所以说,中国没有肺癌低危人群。我建议,45岁以上,无论男女,无论吸烟与否,都应列为肺癌筛查对象。
用什么工具筛查:CT。
过去我们曾用胸部平片查肺癌,结果是中晚期肺癌被查出来了,早期肺癌漏掉了。CT广泛应用后,我们对CT和平片进行了对照研究。结论是,表现为磨玻璃样结节的早期肺癌用胸片筛查会全部漏诊,表现为软组织结节的早期肺癌由于太小,用胸片检查也有相当部分漏诊。所以,筛查早期肺癌只能用CT,不能再用平片,PET-CT查全身有许多优点,但仅仅查早期肺癌与普通CT效果相同,因磨玻璃样结节(GGO)代谢常常不活跃。
三肺结节的定性诊断
(一)检查方法
1.扫描:
(1)薄层扫描。必须强调薄层扫描,层厚越薄,空间分辨率越高,要求层厚1mm。因为只有层厚1mm,图像质量才能达到各向同性成像,才能进行详尽的图像后处理。
(2)靶扫描。发现病灶后,缩小扫描范围(FOV),对病灶局部进行扫描,能大大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有利于微细结构的观察。因为在矩阵不变的前提下,扫描野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3)扫描剂量不宜过低。低剂量是目前潮流,但低剂量扫描仅适合筛查发现病变。即使筛查,也不是剂量越低越好,否则密度很低的病灶有可能漏诊。精准诊断不能用低剂量扫描,否则会影响细微结构的显示和观察,造成误诊,而且这点剂量不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2.图像后处理:
(1)多层面重建:对肺癌诊断而言,最重要的是详尽的多方位的多层面重建,必须有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斜面的图像,显示血管、支气管可以做曲面重建图像;
(2)窗技术:必须细心调节窗宽、窗位,充分显示病灶每一部分的内部结构;
(3)准确测量CT值:强调点值与区域值相结合,仅有区域值不够,因为区域值测得的是兴趣区的平均密度,细微的点状钙化等可能遗漏。
(二)观察内容
1.病灶形态特征:
最有诊断价值的是有无分叶征象。要以横断、冠状、矢状和任意斜面仔细观察,恶性病变分叶状征象出现的比率很高。良性病变基本没有分叶征象。
2.病灶边缘:
软组织结节的边缘清楚,不锐利,常有毛刺现象,磨玻璃结节边缘常常清楚,但不一定光滑也不一定看到毛刺,感染性病变边缘常模糊,良性肿瘤和肉芽肿病变边缘常光滑锐利。
3.内部结构特征:
(1)纯磨玻璃结节(PGGO):病灶的全部均为磨玻璃密度,没有软组织成分,CT增强检查没有明显强化,PET-CT检查代谢不活跃。绝大部分为良性病变或癌前期病变(AAH),但少数可能为原位癌。
(2)混杂性磨玻璃结节(MGGO):结节的一部分为软组织密度,一部分为磨玻璃密度,如果软组织成分较大(5mm),CT增强可能有强化,PET-CT可能代谢活跃。MGGO大部分为恶性,所以必须薄层扫描,仔细寻找有无软组织成分对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软组织结节:要仔细测量CT值,平扫CT值明显偏高倾向良性,CT增强后恶性病变常常有强化,但强化幅度很大或无强化常为良性,PET-CT检查,恶性病变SUV值升高,良性病变SUV值不高或显著升高。
(4)小气道改变:病灶内小气道狭窄、阻塞有助于恶性病变的诊断,但管腔正常甚至扩张并不能排除恶性病变。更有价值的征象是结节内小气道管壁局限性增厚。
(5)病灶内血管:肺小结节内显示较粗大血管是否提示恶性可能性大。我认为不一定,至少值得研究。
首先我们看肺结构解剖,肺的基本单位是肺小叶(也称次级肺小叶),每一个肺小叶有一条细支气管,与其伴随是一条管径相同的小叶肺动脉,这就是小叶核或小叶中心,位于小叶内的病变无论良性或恶性,应该都能看到包在其中的小叶肺动脉。小叶静脉走行在小叶间隔内,如果病灶跨小叶生长或病灶包括两个以上肺小叶,无论炎症或肿瘤病灶内均可看到肺静脉。其次,肺癌的血供来自体循环,主要是支气管动脉,到小病灶层面常常是毛细血管,肉眼看不见,肺循环不参与肺癌病灶的供血。再次,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恶性病变或良性病灶,我们常可在病灶中心见到血管影像,似乎与病灶的良恶性质关系不大。因此,病灶内见到血管,对病灶性质的确定不一定有帮助。
4.周边结构改变:
肺癌在早期就可能引起胸膜凹陷,典型胸膜凹陷征提示恶性。典型胸膜凹陷征指脏层胸膜受病灶牵拉,向病灶方向凹陷,两侧为弧形,整个形态像喇叭口,喇叭口内为水样密度。没有胸膜凹陷或有胸膜增厚并不排除恶性诊断。
四肺结节的随访
早期周围型肺癌基本表现为肺结节,可以是非实性的磨玻璃样结节,也可以是实性的软组织结节。但CT检查出的肺结节并非都是肺癌,有许多是根本不需要治疗的良性结节。但两者鉴别相当困难,一时不能鉴别的,可能需要随访,如何随访呢?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随访指南,国人的诀窍:学老外。国外有多个不同版本的指南,目前国内比较热捧的是美国的Fleischner指南。这个指南有6条,第1条是5mm的纯磨玻璃结节不处理。其他5条都是首先观察3个月以后复查,根据情况再处理。如果长大了,可能是恶性,不长大继续观察。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指南,所有肺结节都不当即处理,全部至少观察3个月。我不想评价这个指南的优劣,不免扫了有些人的兴,我仅仅汇报一下我的做法。
我的做法有点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随访,为什么要随访。例如,一个患者有肺结节,我能明确诊断为肺癌,应该当即建议他手术或做其他治疗,用不着随访;如果能当即明确是良性,告诉他放下包袱好好上班,也不一定随访。这就是说,不能当即明确诊断的患者才需要随访。我强调的是当即诊断或快速诊断,任何一个患者来体检或筛查或门诊。医生都有责任告诉他(她)(1)有没有病,(2)什么病(定性),(3)病到什么程度(分期),(4)适合做什么治疗(建议)。我们根据影像学检查对绝大多数患者都能作出明确诊断,而且只需要1~2d。少数诊断有困难的,可以借助经皮穿刺、纤支镜、胸腔镜和有关的生化检查,这大概需要1周时间。仍然不能明确诊断者,才需要随访。所以,在我这里,只有少数患者才需要随访。即使决定对某患者随访,也要有倾向性的意见,区别对待。如果你倾向感染性病变,无论是急性或亚急性感染,观察2~4周就够了,没有必要观察3个月,如果你倾向炎性肉芽肿、良性肿瘤或非典型腺瘤样增生等,观察3个月太短,一般不会有变化,应该作长间隔随访,6个月或1年复查为宜。如果你明显倾向恶性,原则上不随访,当机立断手术。
是否需要随访和随访期限的合理设定与患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必须认真对待。如果倾向恶性,不当即诊断和处理,观察3个月看看长不长大,结果之一是有可能长大和转移的风险,至少会对分期和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国外的指南做,一切为患者的利益着想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五关于放射线损伤
拍片、CT和PET-CT都是利用X线成像。X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短,穿透力强,目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成像手段。X线是否会对人造成损伤呢?这要看量的大小。少量的X线能诊断和治疗疾病,造福人类,量大了会造成损伤。世界上几乎一切事物都有双重性,例如药能治病,但所有的药都有不良反应,所谓是药三分毒,也取决于量的大小,适量的药能治病,量大了会中毒,量再大会死人。水与火,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了,但控制不好会造成灾害。同理,任何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没有适量的辐射不能生长和发育。大家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但过量照射会造成伤害。那么多大量的射线有益,无害和有害呢?
科学研究表明,一次照射个毫西弗(mSv,射线剂量单位)对人不造成伤害。~mSv虽然可能有伤害,但患者无症状,做1次放疗大约mSv,患者有反应但停止治疗可以恢复。做1次常规CT3~5mSv,做1次低剂量CT,大约1mSv,即使做1次PET-CT检查全身大约只有20mSv,就是说做1次放疗相当于做次CT,次低剂量CT,次PET-CT。这说明,日常用于诊断的射线剂量不会对人造成损伤,过分渲染射线伤害使患者不敢来检查,会让许多患者丧失治疗机会,又会是一场灾难。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