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释一下风湿的概念。西方医学“风湿”的概念源自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世纪),他曾描述“人体的体液由于湿冷而下注于四肢、内脏引起疾病,即为‘风湿’(rheuma)”,同时还描述了涉及关节病变的18个典型表现。
而与希波克拉底同一时代并稍早于他的我国著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将风湿病称为“痹”,描述更具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并对痹症的症状、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做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张仲景(公元年)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风湿”一词:“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随后,西方医学风湿病经历了疾病分类、病因探索以及与免疫学、遗传学等的融合,从而迈入精细化分类与治疗的时代;而中医学在历代医家的传承和发展中也产生诸多流派,丰富了痹病的认识与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广义风湿病是指肌肉骨骼系统相关的疾病,包括关节和附属在关节周围的各种组织,主要和人的运动有关。而影响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一部分是和自身免疫有关并侵犯全身各处的血管和结缔组织,通常称为狭义风湿病。
●纤维肌痛综合征属于风湿病的范畴。年法国一位生理学家用“风湿(rheumatism)”这个词描述临床上一组肌肉疼痛和急性发热的症状,后来还出现了“肌肉风湿病(muscularrheumaism)”的概念来描述骨骼肌等软组织疾病。
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年爱丁堡的一位外科医生提出肌肉结缔组织炎症是导致疼痛的主因,并报告了压痛点(tenderpoints)的存在。随后各国科学家对这类症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年Gowers首次提出“纤维组织炎(fibrositis)”的概念,并描述了自发疼痛、肌肉紧张、乏力、睡眠障碍等症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群体纤维组织炎高发,英国两个科学家将由于压力和情绪引发的纤维组织炎归类为心理性风湿病。
年Hench首次提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概念并被广泛应用,随后Smythe将此病的一系列症状如疼痛、乏力、睡眠障碍、晨僵、情绪压力及多发压痛点等描述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并拟定最早的分类工作表,还发现了睡眠在此病中的重要作用,对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纤维肌痛综合征分类标准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此,纤维肌痛综合征(FMS)作为一个明确、独立的疾病被投入了大量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概况说来,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以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为主,并存在特殊部位压痛点,常伴有疲乏、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
参考文献:《漫话风湿》
收获更多养生知识
请长按后识别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