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且仍呈持续上升趋势。据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发肿瘤患者中肺癌占13%,约万人,死亡患者中肺癌占23%,约万人。由于肺癌早期缺乏特异的症状,大部患者就诊时已属于晚期,5年总体生存率小于15%。但早期肺癌如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接受有效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56%~73%。因此提高早期诊断可能对改善肺癌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肺癌内镜诊断的方法及进展综述如下。
一、支气管镜新技术
如前所述,影像学技术进展提高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但多为小的周围型病变,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对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传统的痰脱落细胞学检查仍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支气管镜检技术的开展为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白光支气管镜(WLB)下刷检结合活检的诊断阳性率可达88%,但这类患者多为晚期。对于中央型的早期黏膜病变,通常只有几个细胞的厚度。局限于观测所用波长的限制,WLB难以发现这些早期病变,诊断率约为30%。支气管镜新技术的发展,包括荧光支气管镜、窄谱成像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荧光共聚焦显微支气管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为气道黏膜早期病变的诊断带来了希望。
(一)自荧光支气管镜(autofluorescencebronchoscopy,AFB)
AFB结合了细胞自发荧光和电脑图像分析技术,利用组织自荧光的不同特性观察支气管黏膜病变,在波长为nm的蓝光激发组织时,正常支气管黏膜呈绿色荧光,癌前病变呈棕色,肿瘤组织呈红色,通过色彩的差异来判断病变组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已有较多的研究证实AFB较WLB提高肺癌特别是癌前病变的诊断率。Meta分析报道,AFB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56%,而WLB为66%和69%,AFB在肺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方面明显优于WLB。AFB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侵袭性病变的边缘,对肺癌的分期和治疗选择有重要意义,并为外科手术切缘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我单位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发现AFB诊断侵袭性病灶边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96%、80.60%,而WLB检查分别为67.57%、57.47%(P值分别为0.和0.),显著提高了侵袭性肺癌病变边缘诊断的准确性。
(二)窄谱成像支气管镜(narrowbandimaging,NBI)
NBI利用光学滤光器发生两种带宽的窄谱光,被气道黏膜表面微血管吸收的~nm(蓝)和被黏膜表面下的血管吸收的~nm(绿)。在将波长集中于被血红蛋白吸收最强烈的波长nm和nm时,利用组织的光吸收特性和散射特性,使不同组织层次的血管展现出来。Shibuya等提出与血管生成性鳞状上皮异型增生(ASD)相关的NBI典型表现:毛细血管袢(capillaryloops)、点状血管(dottedvessels)、扭曲血管网(金兴机柜提醒您国庆节适合出游的小众景点金兴机柜提醒您国庆节适合出游的小众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