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原发?还是继发?
首先,痛经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原发性痛经,即不是由器官疾病引起的痛经。目前认为原发性痛经是“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导致的。过多分泌的前列腺素,会使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血管发生痉挛,自然会让人痛不欲生。
原发性痛容易发生在青春期女孩身上,尤其是容易紧张的女生,比较瘦弱的女生,学习压力比较大的女生,喜欢吃生冷食物饮料的女生,月经不是很规律的女生,更是高发人群。
第二类就是继发性痛经,简单点说就是疾病引发的痛经,比如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一般发生在中年女性身上。通过妇科检查或子宫附件B超检查,就可以排除这些疾病。
如通过检查发现疑似引发痛经的疾病,那么针对疾病治疗,常会对痛经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辨证论治,您属于哪一种?
●气滞血瘀证: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可选用复方益母口服液。
●寒湿凝滞证:经前、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月经量少,颜色暗有血块,畏寒,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沉紧。可选用少腹逐瘀颗粒。
●湿热瘀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胀痛不适,血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粘涎,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伴有低热起伏,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或滑数。可选用清热调血汤。
●气血两虚证:经期或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大便稀溏,舌质淡,脉沉弱。可选用八珍颗粒。
●肝肾两亏证: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地稀薄,或有耳鸣,或潮热,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可选用益肾调经汤。
正确选择非处方药
①复方益母口服液:从月经前二天开始,口服。一次20毫升,一日2次,连服7天。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滞血瘀诸证所设,气虚血瘀者不宜。本品以活血药为主,故孕妇忌用;月经多者慎服。忌食辛辣油腻食品。感冒时禁用。
②少腹逐瘀颗粒: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袋,一日3次。
注意事项:本品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故湿热为患,阴虚有热者慎用。治疗产后腹痛应排除胚胎或胎盘组织残留。服药后腹痛不减轻时应请医生诊治。孕妇禁用。服药期间忌食寒凉之品。感冒时不宜服用。
③八珍颗粒(片)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片剂:口服。一次2片,一日2次。
注意事项:感冒者慎用,以免表邪不解。本品为气血两虚证而设,体实有热者忌服。服药期间饮食宜选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之品。
中医妙招治疗痛经
1.艾灸治疗法
艾灸治疗痛经一般选择神阙穴和关元穴。这两个穴位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要穴。
神阙穴即肚脐眼,艾灸此穴能温中、散寒、止痛,温暖胞脉,调畅冲任;关元穴正好在脐下3寸,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
除此两穴外,还可以对整个下腹部进行艾灸。艾叶辛温,点燃后的热性作用可增强其穿透性,从而达到通经络、逐寒湿、活血脉、止疼痛的效果。
做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点燃艾条,在离穴位皮肤5-10厘米处用艾条轻轻画圈,以皮肤微红、有热感透入肌肉并扩散为佳;不宜离皮肤过近,以免烫伤皮肤。
每次艾灸时间约30分钟,以神阙穴和关元穴为重点,结合整个下腹部来回灸。轻症病人每日艾灸1次,疼痛严重者每日可艾灸两次。
注意:艾灸时间最好选择在经前3-5天,月经来潮时停灸,此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一般多有效果。治疗期间应避免进食生冷食物。
2.药袋热熨法
小茴香30克、干姜30克、延胡索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肉桂30克、五灵脂30克,用棉布袋装好,隔水蒸热或微波炉加热后热熨腹部。
经前2-3天至经期第1天,每天热熨1-2次,每次30分钟,能温经散寒止痛。
3.穴位贴敷法
肉桂15克、炮姜15克、吴茱萸15克、茴香15克,共研成细末,用米醋或黄酒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经前2-3天开始贴敷,每天换药1次,连用3-8天,具有很好的温经散寒作用。
温馨提示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适度的锻炼,戒烟、月经期避免受寒都可以帮助您缓解痛经。
虽然吃止痛药虽然能让你舒服点,但是如果疼痛得比较频繁、比较厉害的话,医院检查一下是啥原因造成的痛经,不要让止痛药代替医生的诊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