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病经证
(二)伤寒表实证
3.太阳病--兼证:(1)葛根汤证;(2)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3)大青龙汤证;(4)小青龙汤证。
(1)葛根汤证
31条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生姜3两炙甘草2两芍药2两大枣12枚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解析:
31条--太阳病无汗恶风,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又兼见项背拘急不舒者,此为风寒袭表,邪客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以葛根,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而成。方中葛根为主药,升津液,舒筋脉;桂枝汤减少桂、芍而加麻黄者,一则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再则欲其发汗解表,以治恶风无汗之表实。方中既能发汗升津,又无麻黄汤之过汗,方中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可补养阴血,助津液升发之源。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方用葛根汤。
葛根汤现在用涉及多个系统,多个病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痢疾、肠炎、肠胃型感冒、颈椎病、肩周炎、周围面神经麻痹、各类神经性疼痛、纤维性肌痛、紧张性头痛、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腰肌劳损等。
(2)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
32条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条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生姜2两炙甘草2两芍药2两大枣12枚半夏半升
论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
解析:
32条--若从葛根汤以方测证,其病当以太阳表证为主,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自是必见脉症。太阳伤寒证,如同时伴见下利,是病涉阳明胃肠,故曰太阳与阳明合病。此下利乃外感风寒,束于肌表,不能外解,内迫阳明,致使大肠传导失常而所致。其病虽涉太阳阳明两经,但仍以太阳表证为主,故治疗当以太阳为先,使表解则里自和。
33条--续论风寒束表、内迫阳明的二阳合病的证治。本条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强调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
此时治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若胃与大肠俱受其累,则呕利并作,临床也为常见,其治仍可使用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即葛根汤加半夏而成,以葛根汤外散风寒,发汗解表;加半夏,合方中的生姜,为小半夏汤,意在和胃降逆。
病机:风寒束表,内犯阳明。
主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治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
(3)大青龙汤证
38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6两桂枝2两生姜3两炙甘草2两杏仁40枚大枣10枚石膏(30g)。
39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论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的证治。
解析:
38条--证属太阳表实,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又见烦躁,故与伤寒表实证有别。太阳表实,汗孔闭塞特甚,阳气无从发越,则阳气内郁益甚,郁热内扰心神,则见烦躁。大青龙汤证感寒更重,肌表郁闭更甚,并且郁热内生,邪热扰心,在症状上突出表现在有烦躁症。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基础上倍用麻黄,则辛温发汗之力更猛。若审证不确,不可轻投。脉微弱表示其里虚,汗出恶风为表虚,表里俱虚,则为大青龙汤之禁例。若不慎而误用之,必大汗亡阳损阴,四肢筋脉失于温养,或手足逆冷,筋肉跳动,或恶风、烦躁、失眠、种种变化,不一而足。
39条--指出大青龙汤的非典型脉症。由于感邪有轻重,体质有强弱,临床表现有典型者,也有不典型者。脉浮缓与脉浮紧对比而言,反映了阳气内郁化热之机转。同时营阴郁滞所致的身疼痛也因阳郁化热,热壅经气不利而变为身重之症。其身重乍有轻时者,是因邪气又传入之势,进退于表里之间,故身重常见乍有轻时。
少阳病身重是由于阴盛阳衰,气血不足所致,故其身重无休止之时,且必伴有脉微细,恶寒肢厥,但欲寐等阴寒之象。本证之身重,属汗不得出,阳郁化热,热壅经气不利所致,故其身重乍有轻时,且必伴有表实证和内热之象。
大青龙汤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发汗重剂),减杏仁剂量,加石膏、姜、枣而成。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以开祛邪之路;加石膏辛寒,以清郁闭之热,使郁热除则烦躁止;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药后当以汗出表解而效,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之意,故名大青龙汤。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兼阳郁内热。
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
应用于流感发热、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汗腺闭塞症、荨麻疹、痤疮等疾病,以外有表寒,里有郁热为辨证要点。
(4)小青龙汤证
40条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3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41条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解析: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水饮停蓄于心下胃脘部。
水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呕;水寒射肺,肺气失宣则咳。由于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故其症状也多有变化。水停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不滋,也可口渴,但多喜热饮,或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气滞,气机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水寒射肺,肺气上逆则喘。
41条--补述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及药后寒去欲解的表现。
伤寒心下有水气,说明外为表邪未解,内有水饮停留。咳而微喘,突出咳喘是小青龙汤证的主症。表不解自有发热,水饮内停,多不见渴。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渴者,表明寒饮已消,是病欲解之佳兆。
小青龙汤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而成。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去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为解表蠲饮,表里双解之剂。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喘,脉浮紧,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
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鼻炎,也应用于水邪内停所引起的胃病、肠易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及其他过敏性疾病。
启发1:
葛根汤证: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痢疾、肠炎、肠胃型感冒、颈椎病、肩周炎、周围面神经麻痹、各类神经性疼痛、纤维性肌痛、紧张性头痛、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腰肌劳损等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手法治疗:形意内功推拿调理,重在宣肺,点按翳风穴、肺经所在穴位,以在发汗解表。全身调理,重视肝、经、脾、肾经的调理,以在升津舒筋。
启发2:
大青龙汤证,如流感发热、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汗腺闭塞症、荨麻疹、痤疮等疾病。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兼阳郁内热。
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手法治疗:形意内功推拿调理,重点宣肺外散风寒,脏腑按摩清内热,手法以(点按)泻为主。
启发3:
小青龙汤证,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鼻炎,也应用于水邪内停所引起的胃病、肠易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及其他过敏性疾病。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喘,脉浮紧,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手法治疗:形意内功推拿调理,重点宣肺平喘,脏腑按摩、内气外发温化水饮,手法以(点按)补为主。
形意内功推拿“以指代针、以气为药”,调和气机的升降沉浮,不仅可有效调理颈、肩、腰、腿等外科病症,更擅长调治感冒、咳嗽、肺炎、肠炎胃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帕金森、脑瘫和中风偏瘫等内科疑难杂症。
将颤、震、滚等高端推拿手法运用在具有远红外线及超声波脉冲波能够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玄黄砭石上,达到热敷温补、活血正骨、祛邪扶正的调理疗效。该调理手法简称“玄砭扶正推拿手法”。该手法在任金辉师父指导下由谢贤群加以整理提出,继承了形意内功推拿手法,加强扶正效果。该手法擅长调补先天肾阴肾阳,调理各种痛症、骨关节病、常见内科杂病、阳气虚患者、小儿常见病、中老年常见病。
形意内功推拿·桂林培训和调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