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早上,
妇科领衔主任刘惜时教授
《带您认识谜一样的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
准时和大家见面啦!
小馨特地准备了,
本次直播内容回顾与您分享!
刘惜时教授讲座直播视频回顾
提问
Questions解答
Answers
Q: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A:
简单来说,就是调皮的子宫内膜跑到了子宫腔以外的部位。育龄期女性发病率为百分之十左右。意味着每10个育龄期女性中就可能有1个育龄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发病年龄通常会在30-40岁时被诊断出。(常见于30-50岁,40-45岁为高峰年龄组。20岁以下者少见。)
Q:
子宫内膜是如何逃离子宫腔的?
A:
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我们要警惕以下高危因素。
1)饮食不当。月经期间暴饮暴食,增加体内新陈代谢。经量增加,经期延长,严重时会出现剧烈痛经等子宫强烈收缩,增加经血逆流与子宫内膜碎片随之游离的机会。
2)先天性遗传因素。主要是指先天性生殖器官障碍,如子宫器官发育不完全,子宫闭塞,阴道横隔,处女膜闭锁等。下行道路不通,导致经血无法向下经阴道排出,宫腔内的压力增高,导致经血逆流,进入盆腔。部分子宫内膜也随之进入盆腔生长,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3)其他因素。经期护理不当;长期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心理压力过大等引起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能下降;食物污染,一部分女性滥用丰乳、减肥及延缓衰老等的激素类药物及滋补品。
Q:
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会发生在哪些部位?
A:
卵巢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占80%大。又被称为巧克力囊肿,因为经血在卵巢里聚集,形成陈旧性的血池,呈巧克力色而得名。还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窿﹑直肠阴道隔等部位,常累及邻近重要脏器,如肠道,膀胱等。也会有其他部位,例如胸膜、肺、横膈膜等。
Q:
子宫内膜异位症都有哪些症状?
A:
会导致不孕、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月经不调、周期性下腹不适等。
Q: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检查诊断有哪些?
A:
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血液检验、腹腔镜检查等。
Q:
治疗方法有哪些?
A:
一般分为随访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Q: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A:
(1)防止经血逆流,发现并治疗导致经血逆流的疾病。
(2)药物避孕。
(3)防止医源性异位内膜种植;月经期避免性交及妇检;避免在经前进行宫颈阴道的手术操作;孕中期剖宫取胎术中注意事项。
Q:
何为子宫腺肌病?
A:
子宫腺肌病即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是一种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也称为“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Q:
子宫腺肌症的特点有哪些?
A:
1)弥漫性:弥漫型者子宫均匀增大,前后径增大明显,呈球形,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的大小,质地较硬。
2)局限型:病灶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似肌壁间肌瘤,称为子宫腺肌瘤。
Q:
子宫腺肌症病因是什么?
A:
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15%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半数合并子宫肌瘤。具体病因不详,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经宫腔操作:剖宫产、诊断性刮宫、人工流产或分娩等,经宫腔的操作或手术可能会促使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
2)慢性子宫内膜炎与腺肌病发病密切相关。
3)其他:高雌激素血症、遗传等也是发生该病的高危因素。
Q:
子宫腺肌症的症状体征有哪些?
A:
月经失调(40%~50%)、痛经(25%)、剩余大约有3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妇科检查子宫常均匀增大呈球形,子宫有触痛感;经期,子宫增大,质地变软,压痛比平时更明显;经期后,子宫缩小。子宫常与周围尤其是后面的直肠粘连而活动较差。
Q:
子宫腺肌症诊断方式有哪些?
A:
CA检测、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病理学检查
Q:
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手段分别都有什么?
A: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选择药物、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对于没有症状而且没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期待观察治疗。
2)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并且停药后症状复发。
3)症状严重而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医生简介
医院妇科领衔专家、普通妇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组长,复医院宫颈癌/内异症诊疗一体化团队首席专家。曾任复医院妇科主任,第二届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专科分会委员、第五届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宫颈癌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癌症》杂志编委。
具有三十余年妇产科临床诊治经验,擅长子宫腺肌症、各类妇科常见病及疑难疾病的诊治、妇科良、恶性肿瘤手术、各种妇科疾病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特别对妇科肿瘤的微创手术有独到之处,每年施行各类高难度手术达五百例。
主攻宫颈癌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临床基础研究。主持5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级科研项目。近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子分型及复发的预测模型》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及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首次识别出3个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复发高危风险的生物标记物,并获得专利,为识别高复发患者及可能采取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手段和依据。培养了博士生和硕士生30余名。
多次应邀在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进行手术演示,并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等各国际性内异症大会主题演讲。年荣获美国生殖年会内异症组最佳基础研究奖。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