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不正之风的社会205
讲道:竹匸.郑基永牧师
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
上周我们通过传道书第4章1~7节的内容,以“充满不正之风的社会”为题分享,认识到了这个世界是充满暴力、邪恶、贪婪和竞争的社会现实。从而,传道者提出质疑:“在这样的社会中,人能享受美善的生活吗?”今天我们将继续以同样的主题对这个不正之风的社会现实进行分享。1.缺失相互信任的社会。传道者说:“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传4:8)传道者认为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人秉持着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观念,人人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表明自我所拥有的一切,而绝不愿意用“你”或“他”这样的人称代词去肯定他人的所得和所属,这俨然成为了这个社会不良的风化面貌!传道者认为有的人是“孤单独自生活”,这样的人是无父母、无弟兄、无民族的人。一个没有血肉之情、邻舍之情的群体,会与社会产生彻底分裂,也会将他人列为潜在的竞争对象,最终成了为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断追求利益的工作狂!传道者曾在第三章说:“故此、我见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分。”(传3:22)然而,无限的欲望使他们陷入到更彻底的孤立之中,失去了应有的快乐,两手攥满了忙碌不完的苦差事!人们不得不怀疑自己生活的根本、努力的目的实在是虚空,为自己而活的本身成了一种无望的消耗!“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传4:7).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原来,在神的创造圣工里,人从起初就是以共同体的存在而被造的,并且神要求人类要在共同体的生活中追求生活的目的。所以,人是出生在有父母,弟兄姊妹的家庭关系里,就应该和家人一起生活,这本是神创造的原理。圣经也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与弟兄和睦。但佛教却主张所有的不幸都是来源于人的欲望,欲望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佛教教导人们要断绝尘缘过孤独的生活,然而,这实在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一种主张!传道者在直视了这一切的现象之后,便主张共同体的生活要在相互扶持和辛苦劳作中彼此得益处。所以传道者说:“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传4:9)当我们看到汉字里“人”字的时候就知道人不是独立生活的。“人”字告诉我们,人是男人和女人相互依靠、扶持、支撑、补充着生活,如果缺少其中之一,就会互相跌倒,这就是“人”。所以传道者说:“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传4:10)强调患难之时可以相互帮助;“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传4:11)“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传4:12)强调危难之际可以得到帮助和安慰!传道者在4章1-8节从共同体生活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生存样态,发现“信任”和“爱”是构成社会风貌的两大要素,是维护共同生活根本秩序的必要条件!共同体在“爱”中建立信任和交流的前提下共同追求生活的目的,并在其中体现出各自存在的价值!“兄弟姊妹”是一个多么温暖、亲切的词语。年少时的友谊,永远最纯洁、无暇,都是真心实意的交心,不掺杂任何的利益关系。渐渐地,我们都成长了,步入了学校这个“小社会”,里面有交心的兄弟姊妹,也有表面的兄弟姊妹,但是,当你踏入了社会,真的有天长地久的友情、为你两肋插刀的哥们儿吗?那些所谓的“情”都是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朋友与朋友之间有背叛嫉妒与伤害,会为选择利益而舍弃友谊!这个社会越来越没有亲情、友情、爱情、没有人情味;甚至兄弟姊妹之间也会反目成仇!所以,在这个世界里越是努力想要活出正直的人,越是会感到生活的虚空。传道者也发现这世界已经失去了信任,更找不到爱的存在!为何在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丧失了呢?因为进入了非诚信社会,道德水平下降,诚信缺失,歪风邪气抬头,一些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导致老实百姓吃亏,整个社会道德风险加大!人际关系紧张,以自我为中心,处事冷漠无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也许你会觉得这很铜臭,可这就是现实!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著名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显赫的知名人士。他年轻时,就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曾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他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这么聪明智慧又通达人生哲理的人怎么后来出家当和尚了呢?他有一首流传百年至今被人传唱的著名的诗词,或许能说明一切!这首词名就是“送别”,词是这样写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是表达他与友人分别时孤独的情感。他们二人曾经志同道合,一起挽起袖子要推动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等等新文化运动。但是,到了最后他们在充满邪恶、充满不正之风的现实面前经历了彻底的失败。因此,感到特别的虚空!曾经豪言壮语要一起携手共进开创美好未来的朋友们一个个离开了,梦想也破灭了。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天气寒冷至极,挚友许幻园站在李叔同家的门外,喊李叔同说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吧”。说完便挥泪告别,连李叔同的家门也没有进去。此时的李叔同,望着昔日好友缓缓离去的背影,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凝视。看着朋友一点点消失在路的尽头,他才回过身,把门紧紧地关上,满含热泪写下了《送别》。过了3年之后,尝尽“虚空”的李叔同终于断绝尘缘剃发出家。佛教主张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是因为人有欲望,因此,为消除欲望就要断绝一切关系,要“离别”。但是,圣经却告诉我们说,上帝把“永生”的欲望安置在人心里。因此,人要不停地追求永生,所以要在基督耶稣里恢复一切“关系”,先要与神恢复关系,才能与人恢复正常的关系。要知道佛教有“八苦”而基督教有“八福”!真是替李叔同惋惜,这么有才华的人,若是他领受福音、信靠耶稣基督那该多好!2.追求实利甚于追求名利的社会。正如传道者所指出的,这个社会充满了暴力,邻舍之间也在嫉妒、竞争的纷争之中。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里,哪怕是再拼命的工作也无法从中享受快乐。因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彼此的信任与爱。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传道者举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传4:13-14)我们不能确定传道者所说的是否是真实的历史,虽然学者们也曾追查过类似背景的人物,但从历史上很难找到与传道者所说相吻合的历史人物。虽未找到相对应的人物,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传道者所要传达的人生意义。传道者在此将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物进行了对比,一个是生下来就过着贫穷如牢狱般生活的青年人,另一位则是从出生就拥有人类最高的身份、并且一生都享受着最高待遇的国王。贫穷而卑贱却有智慧的青年人应该做王治理国家,但现实却是年老而又愚昧的老年人做王,这一现象说明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然后,传道者又以从监狱出来、贫穷但智慧的少年人成为国王的实例来说明这个社会的现实变化是很难预测的。随后,传道者又说:“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传4:15)这是百姓因着实际利益公然背叛老王选择新王,这说明人心变化的莫测!传道者本人比起故事中的两个人是幸运的,他是在年轻又智慧的时候当了王,也没有经历牢狱之灾,但是在这既不合理又变化莫测的社会现实和随时背信弃义的百姓面前同样感到无比的虚空,处境并未比故事中的两个人好到哪去!16节传道人又说:“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传4:16)显然,传道人正在为他之后的君王是否愚昧、百姓是否也会背叛他而担忧!那么这段经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充满不合理的社会里,人心是不可莫测又极其败坏的,因为在追求现实利益(实利)和名誉利益(名利)面前,人都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实利!那些本应为名利而当讲究的义气,却如废纸一样弃掉了!那么,何为义气呢?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忠义之节、父子之间要讲孝义、夫妻之间要讲情义、朋友之间要讲友义,但现实世界的人们都追求眼前利益而不注重义气。对人类而言,名利在没有利益的时候,会作为利益的补偿摆在第一位。这不仅显现在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显露在举国大事之中。因此,传道者不得不吐露在这样的国家社会里寻找人生的意义是多么虚空的事情。虽然我们也处在毫无义气的社会,但是基督徒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而更应该守住君臣之间的“忠义”、朋友之间的“友义”、夫妻之间的“情义”、子女对父母的“孝义”;特别是欠债的我们更要对神有“信义”(信靠话语)。结论:传道者在第三章以历史宏观的角度表述人生所要追求的意义。他主张人类在上帝完美的主权统治下,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能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然而,当传道者在第4章试图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寻找享受生活的方式时,才发现现实的社会充满了暴力,嫉妒,竞争,和不信、不义等不合理的现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传道者不得不推翻了第三章所研究的结论,继而发出了新的结论,那就是人类在充满恶的社会中想要寻求善的人生都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残酷的社会现实不容许我们实现理想的生活。因而,在今天的经文中我们继续发现传道者所感叹到的再一次的“虚空”。传道者看到不论是智慧还是王位,这些虽可以享受一时,却在死亡面前依旧是“捕风”和“虚空。”这一切在传道者去世的日子又有何用呢?那么,我们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呢?是名利金钱吗?是优越的工作吗?愿我们都有传道者一样的看见,“无论作甚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西3:23)愿我们每一天都可以活在神的喜悦之中。-END-
长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