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纤维肌痛是一种慢性疼痛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5%。而中国大陆地区纤维肌痛的患病率为0.03%~0.12%,远低于全球患病率。这样的低患病率引发了一些思考:纤维肌痛的临床表现是否存在种族差异,或者临床中是否存在认识和诊断不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医院焦娟及合作者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描述中国纤维肌痛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并于近日将结果发表于期刊RheumatolTher.(影响因子3.)。研究揭示,中国纤维肌痛的患病率远低于全球患病率可能是因为临床对该疾病缺乏认识,存在漏诊等情况。
研究设计
研究共招募例符合ACR诊断标准的纤维肌痛患者。患者需完成一份问卷,以收集人口统计数据、病史和纤维肌痛相关症状(疼痛、疲劳、睡眠质量、抑郁、压力)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还分析了各特征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
人口统计学特征
所有患者中,仅13例患者(10.5%)曾被诊断为纤维肌痛,其余名患者(89.5%)曾因纤维肌痛的相关症状就诊,但从未被诊断为纤维肌痛。患者以女性(86.3%)为主,男女比例为1:6.3。男性平均年龄明显低于女性(p=0.)(表1)。
病史特征
总体来看,患者症状持续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45.2%的患者存在纤维肌痛诱发因素,81.5%的患者存在加重因素,皆无明显性别差异。在治疗方面,仅49.2%的患者接受过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镇静剂、中药等。除使用镇静剂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p=0.)外,其他治疗方案无明显性别差异(表1)。
共病特征
大多数患者(76.6%)存在共病,女性患者共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共病以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为主。除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外,其余共病类型无明显性别差异(表1)。
表1中国纤维肌痛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病史和共病特征
临床特征和生活质量
在纤维肌痛的5个主要症状中,患者主要表现为中至重度疼痛(69.4%)、重度疲劳(70.2%)、轻至中度抑郁(54.9%)和轻至中度压力(98.4%);少数患者存在睡眠质量差、严重抑郁和严重压力问题;皆未见明显性别差异(表2)。
关于纤维肌痛的严重程度,多数患者症状较轻,27.5%的患者表现为中至重度症状。在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方面,疾病对男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女性,心理总分和情感职能得分均明显低于女性(表2)。
表2中国纤维肌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活质量
MAF:多维疲劳感量表;GFI:总体疲劳指数
此外,研究对比了中国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纤维肌痛患者的情况发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纤维肌痛患者具有相似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但临床症状较轻,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更小,生活质量也更高。
讨论与结论
既往调查显示,中国近30%的风湿科医生认为纤维肌痛是一种心理障碍。同时,在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中,近90%的患者未被确诊。可见,纤维肌痛在中国的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并且部分原因可能是临床对该疾病认识不足。
本研究中女性患者占86%,男女患者比例为1:6.3,这与美国1:5.9~6.8的男女性别比例相似。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纤维肌痛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较低,仅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过相关治疗。这也再次提示我们对纤维肌痛缺乏认识。
与其他国家的患者相比,中国纤维肌痛患者具有相似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但相关症状更轻,生活质量更好。对于这种现象,作者表示可能与病程短、高结婚率、果蔬较多的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
总之,对于文章开头的假设,鉴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纤维肌痛患者的相似性,中国纤维肌痛的低患病率很大可能与我们对该疾病认识和诊断不足有关。关于研究中纤维肌痛患者的各种特征及性别差异,还需要大样本量和全国性的研究进一步予以验证,以确定该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全国人群,并帮助改善中国纤维肌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JiaoJ,ChengZ,WangW,etal.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andClinicalFeaturesofFibromyalgiainChina:ACross-SectionalStudy[J].RheumatolTher.Apr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