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疗治疗子宫腺肌症案例

子宫腺肌症是妇科疑难杂症之一。以渐进性痛经、月经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子宫体积增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极易造成不孕。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针对本病西医多采用激素治疗为主,严重者可采用子宫切除术治疗,激素治疗依赖性强、副作用大、停药后极易复发;手术治疗严重破坏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不易被大多数患者特别是育龄期妇女所接受。

子宫腺肌症可归类于“痛经”范畴,本团队对痛经的研究从山东省到国自然,从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到“”计划课题,从基础到临床,可谓是“研无不尽”。临床上采用隔药灸脐法对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治疗,发现患者痛经明显缓解及子宫体积的变小。遂就该课题进行相关临床试验研究。典型病例记述如下:

患者女,42岁,年9月6日初诊。

主诉:经行腹痛伴月经量大、经期延长2年余,加重1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2年前产后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经行腹痛,后逐渐月经量大,经期延长,未系统治疗。现症见:经前一周偶有乳房胀痛,经行腹痛严重伴腰部酸痛,需要卧床2-5天,月经量大,经期7-9日。白带史:白带量多,色白,无异味。月经史:月经初潮年龄13岁,周期26-30天,行经7-9天,末次月经年9月8日。胎产史:年于山东妇幼保健院顺产一健康男婴。平素乏力、虑多、性急易怒,偶有头晕、心慌。纳可,眠浅易醒,多梦。大便稀,1-3次/日,小便调。

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身体偏瘦,面色萎黄,舌淡,有瘀点,苔薄白,有齿痕、舌缨线,脉弦涩。

实验室检查:B超诊断示:子宫腺肌症。

诊断:子宫腺肌症

中医诊断:痛经(肾虚血瘀,肝气郁结)

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

治疗前痛经程度积分14分,子宫体积.43cm3。

治疗经过:于年9月14日开始给予隔药灸脐法治疗,一周一次,经期暂停,每次1.5h,治疗3个月经周期,每次月经结束后记录痛经程度评分,3个月经周期后记录子宫体积大小。

试验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患者痛经症状明显缓解,经色变红,血块减少,乏力消失。现LMP:年12月18日,量多,色红,少量血块,经行前2日腹痛,卧床休息一天缓解,经前乳房胀痛。治疗第1、2、3次月经结束后痛经程度积分分别为14分、14分、12分、6.5分;治疗后子宫体积大小为.18cm3。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调。

治疗前后超声检验如下:

中医药在子宫腺肌症的诊治方面经验十分丰富。既往文献及临床研究,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与肾虚血瘀有关、多数患者可伴有肝郁。《妇人大全良方》中有关“癥瘕”有云:“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肾虚血瘀论》说“久病则瘀,瘀者血瘀也。……久病及肾,久病则虚,……虚者肾虚也”。

脐疗为中医外治法之一,该研究用药除依据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辨证论治的基础外,同时遵循外用药物“生、香、猛、窜”的原则,从而到达通调阴阳、调整气机的作用。

肚脐即“神阙穴”。子宫腺肌症病位在胞宫。神阙为任脉要穴,任脉起于胞宫加之脐距离胞宫位置较近,脐部用药可使药气直达病所。

脐疗采用艾灸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首先,艾叶性微温,《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温令肝脾舒畅而无壅瘀之患”,且其具有温经止血、行气活瘀、扶正生新之效;其次,现在研究表明艾炷产生的热量可使局部皮肤升高,而不同的灸温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所以在脐疗的过程中“火候”极为重要。

药物、穴位、艾灸三者相配大大提高了外用药物的临床疗效。

以上病案选自脐疗团队级研究生代宗辉毕业论文《隔药灸脐法对子宫腺肌症痛经程度和子宫状况的影响》,由脐疗公共号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各位医生门诊地医院东院区扁鹊楼六楼(南)针灸科。其中,高树中教授周二下午门诊为正常门诊,周六上午门诊为特需门诊,高树中教授和马玉侠教授门诊均需提前一周预约挂号。

编辑:蔡佳奇贾晴晴

图源:网络

审阅:马玉侠于岩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ze.com/fsxjtzzz/958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