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诊女医生被杀,揭开了医患关系最后
平安夜,不平安,医院,一位叫做杨文的女医生,因被患者家属恶意砍伤,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伤医杀医的暴力行为,让人心寒。比杀医伤医更可怕的是,大众对暴力杀医的推崇:有人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医生要对病人的态度好点;甚至还有人说:“你觉得有危险,别做这个行业嘛”。白岩松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你骂医生,杀医生,表面上吃亏的是医生,但谁又敢说你不是明天的病人呢?”作者

良叔来源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1

平安夜,不平安

12月24日,平安夜凌晨,一对对情侣刚刚看完夜场,满脸倦意地走出金逸影城。此时,不远处的医院里,一位叫做杨文的女医生,因被患者家属恶意砍伤,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了兢兢业业20多年的工作岗位上。与她朝夕相处的同事,虽拼尽全力,也没能挽回她的生命。一位亲历杨医生被害现场的白衣天使,还原了惨案的前因后果:杀人凶手的母亲,95岁高龄,患有脑梗塞后遗症,全身重症感染、心力衰竭、意识不清,情况很不好。但是家属一边声称不接受死亡,一边拒绝一切检查,只要求输液。输液后,老人的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家属就此认定是杨文医生的错。一帮医生尝试跟家属沟通,发现根本沟通不了。半个多月来,他们不停地吵闹、辱骂、威胁。小儿子尤其极端和情绪化,总说老太太死了,医务人员都别想活。为了保护自身安全,科里向上级报告,医院也都一一记录和备案。但即使急诊科门口停了7辆警车,依然不能阻止悲剧的发生。24号凌晨6点,离杨文医生下班只剩2个小时。坐在急诊导诊台前,伏案工作的她,没有留意到疯狂的病人家属,就站在自己身后。悲剧的一幕,就这样发生了:家属揪住她的头发,扼住她的颈部,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尖刀,对着杨医生的脖子,连刺数刀,砍断了气管、食管、颈总动脉,甚至连颈椎骨都砍断了。凶手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杨医生去世的那天,距离年只剩7天,距离农历新年只剩30天。只是,她再也见不到了。

2

世道变坏,从杀害医生开始

近年来,伤医杀医事件层出不穷。年4月28日,湖南医院(南院)的陈妤娜医生,被病人刺28刀身亡。原因很简单:得了肺结核的病人王运生,花了5万没痊愈,就认定是医生故意没治好。年3月23日,在哈尔滨医院,18岁的李梦南,因为“感觉大夫好像是麻烦我”,持刀对4名医务人员行凶,致1死3伤。与凶手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实习医生王浩,在被杀害前,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的录取通知书。如果没有意外,他将奔赴高等学府深造;如果没有杀害,他很可能为全人类的医学进步,做出贡献……精神病患者连恩青,因对术后效果不满,医院都在串通一气骗他。于年10月25日,连恩情手持榔头和尖刀,对三名医务人员行凶。最终,造成1死2伤的惨剧。而早在案发前的2个月,连恩青就在自己住所的墙壁上,用黑色记号笔写下了“,王云杰,林海勇,死”。这不是意气用事,是谋杀。在患者的满腹戾气之下,被害医生的名单,越来越长: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江苏徐州孙庄村卫生室医生胡今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刚退休的主任陈仲伟、医院儿科医师李宝华、江苏骨科名医沙亚军......有人说,这只是极端事件。但如果你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太多凶手行凶的动机,出奇的一致:自己内心不满,就想找医生泄愤。他们觉得不管什么病,花了钱就必须治好。如果没治好,那就是医生在故意刁难;医院都治不好,那就是医疗体系在互相包庇......他们从不信任医生,张口闭口都是“我觉得”、“网上说”......但被杀害的医生,往往什么都没做错,甚至拼尽了全力。还有一位乡村女医生,好心提醒村民体检,却惹来了杀身之祸。警察问嫌犯为什么杀人时,他回答“因为体检会让我的身体变差......”近20年寒窗苦读的高学历人才,就这样死在了“无知”和“偏见”手里!落在医生身上的刀,终将沾满鲜血地扎痛患者。被凶手们杀死的,是一条条鲜活的无辜生命,是医务人员在岗的安全感,更是其他濒危患者的生存希望。而他们杀人的理由,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最令良叔寒心的是:一边是不忍直视的暴力行凶,另一边是无数人的拍手叫好:有人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医生要对病人的态度好点;有人说,这是个体事件,是医院的领导杀死了医生;甚至还有人说:“你觉得有危险,别做这个行业嘛”;尤其是最后一句,竟然有多人点赞。良叔就想问问他们:是谁让医务岗位,成了高危职业?杀医伤医事件,到底是医生的问题,还是凶手的问题?如果全体医务人员,都转行不干了,那谁来救死扶伤?良叔想起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时,写的这句话:“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伤医杀医的暴力行为,让人心寒。这些看客们的讽刺,又何尝不是一边在伤口上撒盐,一边说这样好得快?比杀医伤医更可怕的是,大众对暴力杀医的推崇。

3

暴力低成本,让医患关系愈发紧张

良叔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对医务人员下手?直到良叔亲眼目睹了紧张的医患关系。那几医院照看朋友。住院病房内,因为护士测血糖稍慢了一点儿,患者就破口大骂。年纪轻轻的小护士,就站在那里挨骂,不敢吭声。紧接着这名患者又在病区内,气急败坏地绕了3圈,到处找这位护士。小护士端着刚接了水的保温杯,一路小跑回来,就迎上了气势汹汹的患者。电光火石之间,只见这位患者大力一挥,护士台上的病历通通砸到了护士身上。和病历一起砸下来的,还有各种问候先人的污言秽语。庆幸的是,良叔还未来得及上前,两位男医生唰地起身,挡住了男患者高高抬起的拳头。女医生们赶紧将小护士拉到休息室,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暴力事件之后呢?患者会受到什么惩罚吗?恰恰相反。医生护士为了保住小命,反而态度更谦和,更加毕恭毕敬——因担心这位患者“动怒”后,出现心脏问题,医生还给他免费做了3次心电图。查房时也没有一丝责怪。第二天,患者家属喜滋滋地到处跟人分享:“医生还算有良心,昨天做心电图都没有收费。”良叔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施行暴力的患者,获得了英雄般的特殊待遇?这大概就是,现在伤医杀医事件的一个缩影。回到杨文案例,她的同事还发表了这样的感慨:“两个小时后,当我侥幸躲过屠刀,接手抢救室工作时,杨文医生就在我身旁,被冰冷的抢救着。她的热血还洒满了一地,空气中都是血的腥味。我经历过无数次惨烈的抢救,但这一次大脑完全空白了。凶手的其他家属,冷眼旁观看着我们的慌乱、无措、难过。直到昨天晚上,我还要继续给凶手的妈妈提供医疗服务,还不能对其他家属感情用事。因为病人死了家属不满了,舆论会说我们发泄情绪在无辜的患者身上。为了舆论,要让老太太好好地活,调集一切医疗资源,她成了‘英雄的母亲’,活好了,反过来打我们的脸,说你们早干嘛去了。”医院和警方,秉着人道主义的道德底线,不会因为病人“有暴力倾向”,就剥夺其接受治疗的权利。看准了暴力成本低,患者们屡屡得逞,甚至有人开始效仿。表面上是患者的胜利,但其实,这一场较量没有赢家。当医务人员纷纷转行,当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数据显示:

年-年,中国有万人考入医学院,但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75万,年轻医生的比例从31.3%将至22.6%。

白岩松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你骂医生,杀医生,表面上吃亏的是医生,但谁又敢说你不是明天的病人呢?”那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医务人员,心里的裂痕,恐怕永远无法消弭。

4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良叔看到过这样一条扎心的等式: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范化培训+主治考试+论文基金=14年的小主治+5年工作经验+几篇SCI论文+省厅级别课题至少2项+考试通过=19年的副主任医师+5年工作经验+国家自然项目+3分以上SCI论文几篇+考试顺利=24年的牛逼的主任医师+患者几刀=死了。心塞么?可这就是事实。良叔问一个天天在急诊的医生朋友:“医患纠纷那么多,你怕不怕?”他认真地看了良叔一眼:“我没想那么多,只想着能救一个就多救一个。”医务人员的安全感,被一点点剥离。但我们依然能看到医生们,一次又一次奋不顾身地倾力救援。《摆渡人》里有这么一句话:“护送所有这些人,带着他们长途跋涉,穿过荒原,然后看着他们消失,穿越过去等等等,这趟下来一定很辛苦,我相信他们中间有些人并不值得你去这么做。”护送每一个患者上岸,从不问值不值得的,不正是医生吗?从他们宣誓成为医生的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要为医学事业奉献一生。他们满怀仁心,抱着救死扶伤的一腔热血。医生这份职业,在他们心中,带着荣光。良叔不知道现在有多少热血已凉,也不知道多少梦被戳破打碎,被无情地碾在地上。但良叔希望,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人间世》的片尾曲中有句歌词:“天亮之前,我会等待。”但愿这个天亮,不会让医务人员们等太久。作者简介:良叔,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ze.com/fsxjtzzl/959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