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试试这个方法
痛经,试试这个方法
痛经指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或痛引腰骶。每十个人中就有两人会痛经,发病率很高。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约占痛经的90%以上。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病变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移位、急慢性盆腔炎、肿瘤、子宫颈狭窄及阻塞、子宫腺肌症等。有人形象比喻月经就像你的男朋友,怕他不来,也怕他“乱来”。“乱来”导致痛经会严重影工作和生活,下腹疼痛或伴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面色苍白、出冷汗,痛至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专科就医,在排除其他急危重症的前提下进行专科治疗。预防痛经,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经期卫生,经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活工作中注意调节不良情绪,及时疏散心理压力,经期要避免精神刺激;3.保持适度的运动,不宜久坐久卧,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会导致脾虚、肺气虚、气血运行不畅;4.忌食生冷、辛辣的食物,注意起居,防止受凉受寒,经期尤为注意。治疗痛经,我们更有一些中医妙招和您分享:1.穴位按摩按压灵骨、妇科穴、血海穴。灵骨穴定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每次按压5分钟左右。妇科穴定位:在大指第一节外侧,赤白肉际处。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2.针刺艾灸治疗针灸治疗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对于继发性痛经,针灸治疗减轻症状后应诊断清楚原发病,针对原发病治疗。中医认为痛经多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期受寒,寒湿凝滞;或肝脾肾虚,精血不足、气血虚弱所致。最佳治疗时间应在月经来潮前3-7天。针灸的常用的穴位有哪些?主要有:三阴交、次髎、气海、中极、足三里、关元、血海等穴。根据辨证取穴,随症加减。如果你惧怕针刺,平时可以进行手指点穴按摩,以局部感觉酸胀为度。虚证和寒证的患者配合艾灸治疗效果更佳,即使平日单纯艾灸三阴交穴和腰骶部也可以达到很好的缓解、预防痛经的效果。3.中药调理针对原发性痛经,我们可以配合中药调理,进行辨证施治。临床上无论何种证型,多夹有血瘀,因此常用活血化瘀药。气滞血瘀的主要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常用的中药有:红花、桃仁、当归、丹皮、赤芍、川芎、枳壳及甘草。寒凝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月经或见推后,经色黯。药物主要有:肉桂、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没药、干姜及蒲黄等。还有其他症型,如气血两虚型、肝肾亏虚型等都需要医生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在此不一一赘述。4.饮食调理这里给大家推荐简单易操作的食疗调理方。益母草汤:益母草60g水煎去渣,加红糖80g煎服可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当归羊肉汤:羊肉g,当归30g,生姜10g煲汤可以温中散寒,养血调经。美丽女性从健康开始,您的水晶宫,我们和您一起守护!中医科门诊诊疗范围
1.中医康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记忆障碍、学习障碍的康复评估与治疗;脑性瘫痪、发育落后、脑炎后遗症、全面性发育迟缓、臂丛神经损伤,骨骼、肌肉系统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如步态问题、肌肉运动损伤康复等;中风后遗症,如偏瘫、假性球麻痹、中枢性面瘫等;骨科术后康复等。
2.中医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病、不孕不育、保胎、孕前体质调理、尿潴留等。
3.中医疼痛疾病: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头痛等各种类型疼痛性疾病。
4.中医儿科疾病:小儿咳嗽、小儿感冒、小儿支气管炎、小儿厌食、小儿腹泻、抽动症、小儿遗尿、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障碍、汗症、夜啼、惊风、异常哭闹。
5.其他疾病:周围性面瘫、皮质盲、斜视、失眠、痤疮、视神经萎缩、飞蚊症、各类型鼻炎、鼻窦炎、耳聋、耳鸣、便秘、亚健康调理、产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