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肌筋膜炎是由致病因子侵犯肌纤维组织导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进而以肌疼痛、痉挛等症状为表现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肌肉疼痛、僵硬板滞、远处牵涉痛,还可伴有躯体关节功能活动受限、睡眠障碍等症状。
一、了解激痛点与肌筋膜炎之间的关系,“激痛点”是诊疗关键因素之一
1、激痛点的定义
激痛点是指肌肉软组织中呈条索状易激惹的结节点,临床上又疼痛激发中心、扳机点,激痛点是由于急慢性劳损,或者人体感受风寒湿邪等刺激后导致骨骼肌内出现紧绷肌肉带,并在此处可触及敏感的压痛点。
2、激痛点致痛机制
能量代谢危机学说认为重复或长时间的活动会导致肌肉纤维超负荷,从而导致肌肉缺氧和局部缺血。另外,由于能量消耗,细胞内钙泵功能不全。细胞内钙的增加引起持续的肌纤维收缩,使肌肉软组织处于慢性持续性溯紧状态,这种收缩溯紧状态又会加快局部能量的消耗,促进局部代谢活动,以致软组织局部代谢废物产生增多。
引发疼痛,抑制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ATP供给不足,加重软组织低氧损害,最终出现能量代谢危机。我们可以从该学说解释临床上使用“牵张治疗”能消除“激痛点”的原因,当挛缩的肌纤维受外力而被动拉长时,其长度恢复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来能量代谢不足的状态,使原来缺血缺氧的状态得到改善,使得疼痛症状缓解。
肌梭异常电位学说认为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会使肌梭内的纤维收缩,从而导致在“激痛点”处行肌电图检查时能检测到持续性低电压伴随偶有高压尖波交替出现的电信号,且多个类似的电位活动可同时存在于一个“激痛点”上。
神经肌肉结合点功能异常学说认为,一个“激痛点”包含了大量针尖大小的“病兆”,而每个“病兆”是由周围不正常神经肌肉结合处产生。相关学者对此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Dr.洪基于此想法提出了“洪氏激痛点病兆模型”,并通过局部注射法进行有效阻断,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虽然国内外对“激痛点”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其理论仍止步不前,尤其是“激痛点”活化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尚不明确,“激痛点”是诊疗肌筋膜炎的关键因素,对“激痛点”的分布规律及后期演变,尤其是研究“潜在激痛点”产生原因及其发展规律对研究诊疗肌筋膜炎具有重要意义。
3、激痛点与阿是穴及压痛点的关系
激痛点是一个可以在骨骼肌上激发疼痛,按压时可有疼痛且伴远端牵涉性疼痛的部位,并且在此部位可触及紧张带与条索状结节,常分布于肌肉结节或紧绷的肌束内。“阿是穴”一名源于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书中有云:“有阿是之法,……,若当其处,……,即云阿是……故曰阿是穴也”。
阿是穴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来,与压痛点的广义相同即“以痛为腧”。阿是穴以痛处为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位置,且每穴主治也不确切,却对治疗痛症有奇效。压痛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按压有疼痛的部位或穴位点即为广义压痛点,而狭义压痛点则特指宣蛰人压痛点,狭义压痛点不是特指某一个点,而是指作用在肌肉上的一群点。
综上所述,激痛点和压痛点常作为阿是穴的一种表现形式,且均属于阿是穴的范畴,但阿是穴与两者的特点又有所区别。阿是穴可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分布,而压痛点多分布于肌肉的起止点处,激痛点又多分布于肌腹上,且按压时疼痛会向远端牵涉,这是激痛点与阿是穴、压痛点的不同之处。
二、了解肌筋膜炎的病因病机,其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两类,较为复杂
总结各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看法,归纳其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两类,内因以素体内脏亏虚、气血不足为主,加之年龄、情志、体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外因以劳损及外邪侵袭为主,临床上往往是多种因素合而发病。
1、外邪侵袭
《素问·痹论》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表明痹症的发生与风、寒、湿三种邪气密切相关,其发病原因通常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三气杂至”,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同时,该篇下文中“痛者寒气多也,有寒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对本病的不同症状表现进行了具体阐释,临床上发现本病除了局部有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外,在病灶处还常伴有肌肤感觉异常。感受寒邪日久则多发疼痛,对于病程时间长已经影响到营卫运行、经络不通的患者,常常表现为“不痛不仁”。
2、因虚致病
首先由于人体内脏亏虚、营卫失调、气血不足或脏腑内伤等导致正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而使外邪有了可乘之机,人体正气虚衰是形成痹症的内因,气血不足,外邪从而乘虚而入,流注经络、肌肉、关节,致使气血运行,不通则痛。
3、劳损
劳损是由于工作生活中长时间保持某种不良姿势或者活动过度而导致人体某些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如《内经》中所说:“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项背部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长期保持某一单一姿势。
局部肌肉组织也因长时间保持过度用力状态造成损伤,筋络损伤之后必会波及气血,气血互阻于项背部,导致疼痛、重着等痹症表现,教师、办公室职员、学生、司机、运动员等职业人群因其职业性质,成为筋痹的好发人群。
综上所述,肌筋膜炎的中医发病机制是:于内先有内脏亏虚、营卫失调、气血不足,而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从而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故发为痹痛;或是直接由于外伤受损使局部气血淤滞不通,从而导致脉络亦不通,经筋受损而发病。
结语:据相关调研显示,激痛点是引起异常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激痛点有隐形和活化之分,当未受外界刺激时,隐形激痛点通常不会表现出异常症状,而活化激痛点则与此不同,因此消除活化激痛点是治疗激痛点的关键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