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深受广大中医从业者的欢迎,决定于5月24日—5月27日在京举办“耳穴疗法培训班”,感兴趣的朋友们要尽快报名哟!报名咨询刘红霞老师(同
2.电针法
是毫针法与脉冲电流刺激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临床上更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内脏痉挛、哮喘诸证。
针刺获得针感后,接上电针机两个极,具体操作参照电针法。电针器旋扭要慢慢旋动,逐步调至所需刺激量,切忌突然增强刺激,以防发生意外。通电时间一般以l0一20min为宜。
3.埋针法
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皮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目的。
使用时,左手固定常规消毒后的耳廓,右手用镊子挟住皮内针柄,轻轻刺入所选耳穴,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埋患侧耳廓,必要时埋双耳,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留针3—5日,5次为一疗程。
4.压丸法
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压丸所选材料可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和磁珠,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
应用时将王不留行或磁珠贴附在0.6cm×0.6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以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证宜用强刺激法。
5.穴位注射法
用微量药物注入耳穴,通过注射针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协同调整机体功能,促进疾病恢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般使用结核菌素注射器配26号针头,依病情吸取选用的药物,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注射器刺入耳穴的皮内或皮下,行常规皮试的操作,缓缓推入0.1-0.3ml药物,使皮肤成小皮丘,耳廓有痛、胀、红、热等反应,完毕后用消毒干棉球轻轻压迫针孔,隔日1次。
6.耳穴按摩
7.注意事项
①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暴露在外,表面凹凸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②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患部,有助于提高疗效。
③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④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不宜强刺激法。
⑤耳针治疗时亦应注意防止发生晕针,万一发生应及时处理。
提高疗效的因素
提高耳针疗效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
1、诊断明
诊断明是指要清楚地知道或懂得接受耳穴治疗的患者是患什么病,即对疾病要有明确的诊断。明代医家汪石山说:“既不认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问或获效,亦偶中耳!”,还指出:“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也无穷”。我们古人就告诫要重视明确诊断,治法随证而变。要想提高疗效,首先必须明确诊断,不仅要知道是患什么病,还应辩明虚实寒热。只有在辨证的基础上才能决定配方和手法,否则就是无的放矢,根本谈不上什么疗效高低。明确诊断,正确辨证(包括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等),是提高耳针疗效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耳针疗效的第一个环节。
2、配方好
配方好是提高耳针疗效的第二个环节,它要求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熟练地、灵活地运用本篇第五章中所述的取穴原则。只有取穴对证,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3、穴位准
穴位准是提高耳针疗效的另一个基本因素。穴位准不是指机械地按耳穴的解剖部位扎准就算穴位准了,而是指在耳穴的这个区域内扎准敏感点。因为耳穴虽不大,但有它一定的区域,往往是这个区域中的一点,穴位准指的是扎准这个敏感点。这就需要在扎针前仔细地用压痛法寻找其压痛点,或用肉眼观察法寻找其阳性反应,或用良导法探测其敏感点,然后再准确地扎在敏感点上。在临床治疗疾病时,不论是耳针或是耳压,要想提高疗效,就必须取准反应点,这已为大量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所证实。人们为了找准反应点多年来摸索出几种方法,如压痛法、视诊法、耳穴染色法、扪(触)诊法等,但大家认为,耳穴电探测法寻找反应点方便准确、快速经济,在这些方法中应用最广、最普遍,是多数临床工作者首选的方法。
4、手法对
手法对是指耳针手法、耳压手法等,重点从针刺方向、针感和刺激量3个方面加以论述。
(1)针刺方向
要根据不同的穴位和不同的病种选择针刺的方向,如针刺胃穴时,若是为了止吐(如防止晕车、晕船,或耳针麻醉作胃肠手术时的恶心呕吐),针尖应刺向贲门穴方向;若是为了治疗消化性溃疡,针尖应刺向十二指肠方向。临床经验证明,按这样的方向刺,疗效就较好。
(2)针感
耳针与休针一样,要求获得一定的针感,疗效才好,一般的针感是痛、胀、热、酸、麻等。有些病症则要求针感直达病所,疗效才佳。如治疗坐骨神经痛、牙痛、腰背痛等病,最好针感能到达病所。如用耳针治疗坐骨神经痛,针刺坐骨神经穴时,一般要求针感应使患肢有热感,或冷,或酸麻,或胀,或疼痛突然消失(或大大减轻)等感觉。若无上述针感则应调整针尖方向,或拔出针另寻敏感点针刺或捻转针(顺一个方向捻转或左右捻转),以获得预期针感。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若针感好,常可获得。针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3)刺激量
因为刺激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故对各耳穴的刺激量就是指对各耳穴给予多大的刺激强度,以及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我们对某一疾病进行临床辨证后,必须正确决定对各个耳穴的刺激量,这是耳针手法的重要组或部分。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是提高耳穴治病疗效的4个基本因素。只有认真抓住这个“四要素”,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当在临床中遇到疗效不佳时,在诊断明了的基础上应从取穴配方先检在,确认处方是对证和正确的以后,再进一步认真检查取穴是否准确。若配方和取穴都无问题,则要在手法上下功夫。根据这4个基本因素,沿着这个思路检查自己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过程,即可大大提高疗效,并能找到自己疗效低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耳穴疗法深受广大中医从业者的欢迎,决定于5月24日—5月27日在京举办“耳穴疗法培训班”,感兴趣的朋友们要尽快报名哟!报名咨询刘红霞老师(同北京那治疗白癜风好北京青少年知名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