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纤维肌痛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疼痛状态。乳果糖呼气实验表明,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普通人群相比,纤维肌痛患者有更明显的异常结果。
Pimentel等人在一项双盲研究中比较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独立纤维肌痛之患者和对照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和乳果糖呼气实验的检测结果。他们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首先完成了一份问卷调查,使用乳果糖氢呼气实验的方法来确定是否存在小细菌过度生长。然后,对研究参与者之间的乳果糖氢呼气实验异常结果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进行了比较。并比较纤维肌痛患者躯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产氢程度。结果显示,在15位对照组中有3人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病率为20%;在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有93人诊断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病率为84%(p0.01);在42位纤维肌痛患者全部都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病率达到%。纤维肌痛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率与对照组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v对照组,p0.05v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于对照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病率也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相比,纤维肌痛患者的氢谱(p0.01)、峰值氢(p0.)和曲线下面积(p0.01)都明显高。纤维肌痛患者产氢并不依赖于异常的呼气实验的高患病率。纤维肌痛的躯体疼痛程度与乳果糖呼气实验中的氢水平显著相关(r=0.42,p0.01)。他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相比,纤维肌痛患者更常见异常乳果糖氢呼气实验结果,而且呼吸实验的异常程度更大,呼出气中氢的产量并与躯体疼痛相关。这项研究也证明了疼痛量与呼气实验异常程度之间的正相关。
医院疼痛管理中心Goebel等人在《风湿病学(Rheumatology)》发表的“原发性纤维肌痛患者和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患者的肠道通透性改变”文章中指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通常与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在纤维肌痛患者中显示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具有致病相关性,因为它会导致免疫细胞暴露于管腔抗原和随后的免疫调节。他们检查了40名原发性纤维肌痛患者和57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以及17名非相关慢性疼痛综合征、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RegionalPainSyndrome,CRPS)患者的肠道通透性。采用三糖试验评估胃十二指肠和小的通透性,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尿二糖排泄以反映肠道的摄取情况。结果显示40名原发性纤维肌痛患者中有13例胃十二指肠通透性增高,有15例小肠通透性增高;在57名健康志愿者中只有1例志愿者胃十二指肠通透性增高(P0.,三组卡方检验)。患者组的肠道通透值显著增加(所有比较P0.,单因素方差分析)。他们的研究揭示纤维肌痛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高和疼痛有明显的统计学关系。他们提出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肠道通透性的改变在纤维肌痛和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疾病病理生理学中的意义。
北美医学教育基金会(北京爱博思医疗科技)
项目负责人:赵经理
-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