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
医院订阅哦秋高气爽,古韵绵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第十七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于年9月22~25日在古都西安举行。9月23日,即正式学术议程首日,大会发布了国内首部专门针对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专家共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呼吸领域专家共识(年版)》(简称《共识》)。该《共识》是第一份专门针对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使用的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共同组织国内呼吸领域肺癌专家撰写,以期推动我国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发布会上,《共识》编写组组长——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医院肺部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主任白春学教授介绍了《共识》制定的背景、方法学及意义;《共识》执笔专家——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宋勇教授和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白冲教授分别解读了《共识》中有关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一线用药及特殊人群用药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推荐;《共识》专家组副组长——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陈良安教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胡成平教授、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浙江大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周建英教授共同探讨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对我国肺癌临床实践的意义。图左起分别为:宋勇教授、周建英教授、陈良安教授、白春学教授、李为民教授、白冲教授、胡成平教授随后的媒体专访环节,宋勇教授谈到了非小细胞肺癌在中国的治疗现状,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图为: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肺癌综合诊治中心主任宋勇教授自从有了分子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揭开了新篇章,进入了新时代,即“分子靶向治疗时代”。原来没有靶向药物的时候,晚期肺癌患者1年生存率为30%,意味着只有1/3的患者生存期达到1年,2/3的患者会在1年内死亡。现在有了靶向药物,驱动基因为阳性的患者生存时间可以达到3年及3年半以上,甚至超过4年。我们正走在让晚期肺癌转化为慢性病的道路上。慢性病的一个分界点就是5年,如果晚期肺癌病人的生存期超过5年,那就进入慢性病范畴。严格意义上讲,在肿瘤学领域,中国肺癌研究已非常接近世界水平。但是中国和全球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新的治疗方式取代传统放疗、化疗,肺癌治疗可能进入了瓶颈。而此时如果加上抗血管药物,治疗效果可能就非常好。那么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可以吃靶向药物吗?答案是肯定的,但靶向药物并非一劳永逸,患者可能会产生耐药。如果能够克服耐药,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有效治疗,极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对于中国患者而言还存在一个因素,即药物的可及性——国外批准,中国未批准;中国批准,医保未覆盖。所以考虑到药物可及性,有一部分患者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白冲教授谈到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最佳使用时机。图为: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白冲教授整个肿瘤发生、发展过程都与血管密切相关,所以抗血管生成药物应该越早应用越好,早应用、早受益。我们现在强调一旦确诊为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一线治疗中即可与化疗药相配合或者靶向药相配合使用。单纯血管抑制剂并不能使肿瘤完全消退,只是血管减少,欲使肿瘤消退,则需抗癌药物,如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现在提出A+T药物——即分子靶向药物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效果更好,且早期应用效果好。如果患者因为种种原因未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那么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比如胸腔积液较多,经治疗后消退,然后胸腔注射抗血管生成药物,患者生活质量就有可能提高;癌症脑转移后放疗,患者出现放射性损伤,记忆力减退,颅内压力增高,此时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有可能获益。总体而言,抗血管生成药物应早期使用用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加用。白春学教授谈了国内外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指南推荐。图为: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白春学教授《共识》制定过程中,多位肺癌领域著名专家参与,先后召开了启动会、专题会、定稿会,广泛征求了近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严格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更能反映中国临床一线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因此,《共识》兼具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目前,直接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国内外指南比较少,都是放在大指南里面,如NCCN指南、CSCO指南,仅作为晚期肺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期待《共识》英文版早日发布。本次共识的权威发布旨在提高医疗界及公众对我国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合理使用的认识,进一步规范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诊疗流程,使广大中国肺癌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针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使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长按下方







































血管瘤的治疗选对方法很关键
米米问答丨电脑辐射斑应该怎么预防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ze.com/fsxjtzyy/18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