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患者到针灸科就诊的并不少见,据美国风湿病学学院资料,FMS是最常见风湿病之一,仅次于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占第三或第四位。但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其了解不多,临床中易被忽视,造成诊断不明治疗困难。现就FM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一简单综述,以供同仁临床参考。
一、FMS的诊断
其特征性症状为弥漫性软组织疼痛,病人常描述为刺痛,并广泛存在压痛点,常呈对称性分布。其它常见症状为疲劳、晨僵、睡眠障碍和心理异常等。化验室检查和X线拍片对诊断常无帮助。FMS诊断的关键在于病史和体征。年美国风湿病学学院建立了FMS的诊断标准。如下:
1、周身弥漫性疼痛病史,包括身体的左侧和右侧肩胛带和骨盆带,腰的上、下部,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病史至少在三个月以上。
2、全身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或以上压痛(+)。18个压痛点部位: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厘米处;第2肋骨与软骨交界处;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
二、FMS的鉴别诊断
FMS尚须与其它弥漫性软组织疼痛疾病相鉴别,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多发性肌炎、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肌痛综合征及精神性风湿症等,这些疾病都各具某些特征,其中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两病易与FMS相混淆、鉴别较为困难。
1、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
MPS的主要诊断标准有:(1)主诉单或多区域疼痛;(2)主诉疼痛或肌筋膜触发点的牵涉痛,预期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3)受累肌肉触诊呈绷紧带状感;(4)沿绷紧带状区走行的某点呈剧烈点状压痛;(5)测定时存在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区。
虽然FMS和MPS疼痛症状很相似,不过MPS的疼痛部位比较局限,有明显的触发点,按压此点,疼痛会牵涉到其他部位。其鉴别要点如下:
2、慢性疲劳综合征(CFS)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为CFS提出的诊断标准包括:(1)主要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的疲劳致体力下降50%,无其它病因可以解释;(2)次要症状:低热、咽痛、淋巴结肿痛、肌无力、肌痛、关节痛、睡眠障碍及神经精神症状,运动后感疲劳24小时不能恢复;(3)体征:低热、咽炎、淋巴结触及。主要症状加6项以上次要症状和2项体征(+),或者主要症状加8项以上次要症状,皆可诊断为CFS。
3、风湿性多肌痛(PMR)
PMR是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肩胛带及骨盆带肌痛和僵硬,呈对称性,体征可有轻压痛,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急性期患者实验室检查血沉升高和C-反应蛋白增加,此为PMR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FMS与PMR的鉴别要点如下:
4、多发性肌炎(PM)
PM为一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伴有皮肤损害者称为皮肌炎,患者表现为肩胛带、骨盆带及颈肌等呈对称性疼痛和肌无力,受累肌肉逐渐出现肌萎缩。诊断标准如下:(1)对称性近端肢体肌无力;(2)血清肌酶活性增高;(3)典型异常肌电图表现;(4)典型皮肌炎皮疹;(5)肌肉活检(+)。具备4条以上为典型,具备3条可作临床诊断,2条为可能诊断。
FMS与PM的鉴别不难,FMS并无肌无力表现,也不出现肌萎缩,需要时可作肌电图及血清肌酶检查。
5、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肌痛综合征(EMS)
EMS的诊断标准为:(1)肢体肿胀;(2)白细胞计数12.5×/L;(3)呼吸困难;(4)肌痛综合征,无关节痛。
6、精神性风湿症(PR)
PR患者表现为情绪抑郁、焦虑、失眠,诉述弥漫性疼痛和关节肿胀,对疼痛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如撕裂样、刀割样、火烧样等,一旦见到医生会突然发作疼痛,并拒绝医生的检查。与FMS的显著不同点为:症状定位模糊,变化多端,缺乏解剖基础,检查时少有阳性体征,化验室检查也都正常,深入观察即能发现存在情感紊乱。
7、其它疾病
FMS可继发于其它风湿性疾病和非风湿性疾病,并可与其它疾病合并存在;再者,炎症性,内分泌性或肿瘤性疾病亦可出现软组织疼痛症状,这时FMS亦应与其它疾病作鉴别,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关节肿胀发僵外,兼有弥漫性疼痛症状,FMS与之鉴别在于无关节肿胀;晨僵的时间较短,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等。总之,FMS的诊断,最重要是详细询问病史和细致体格检查,而FMS的鉴别诊断,则需借助实验室、X线和肌电图等的检查。
三、针灸治疗
纤维肌痛综合征属于中医的“郁证”、“痹症”范畴,根据《内经》有关论述,其病机是真气不能周于分肉之间,其病因不仅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更与情志相关,治疗时必须强调整体观念。
治疗上可用针灸和循经走罐的方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整合脏腑机能。针刺取穴:风池、C6夹脊、T6夹脊、L5夹脊、秩边、中脘、关元、内关、曲池、阳陵泉等;循经走罐:大椎至命门、大杼至肾俞、大椎至巨骨等。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