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军磁导航技术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磁导航技术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是年批准在中国销售的新技术,最早由以色列SuperDimension公司生产。通俗来讲,其相当于GPS定位。

肺内孤立性小结节我们称SPNs,是指在肺内被周围组织所包裹的直径小于3cm的实性结节。直径8mm以下的结节太小,一般不予过多的外科学干涉;但是8mm以上至3cm的结节,随着直径增大,恶性的可能性增大。直径8mm以下的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只有20%-30%;而如若是1cm、1.5cm或2cm的结节,其恶性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甚至大于80%。

关于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目前随着医疗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自己健康的重视,我们可以通过CT体检,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而发现。有的患者很恐惧,误以为肺癌,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小结节都是恶性的。

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是胸外科医生、肿瘤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一般结节直径很小的情况,大部分给予消炎治疗,两周至一个月后复查,此时有三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结节缩小了,则不必治疗;第二种结果是结节没有变化,那么3-6个月后再做随访,若3-6个月后CT观察仍无变化则一年后再次随访,部分精神压力大的患者不能容忍自己肺内存在“定时炸弹”,也可以做一些干预,例如穿刺和病理学检查;第三种结果是结节增大,则需要外科治疗。

目前美国放射学会和中国的指南当中,对于直径8mm以上经抗炎治疗无改变的结节、或实性成分增加、或有血管征、支气管征、肺泡征或有毛刺的结节,建议可以进行外科诊断性切除。另外,还可以使用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内超声(EBUS)检查,以及外科手术切除。但这些方式都有一定局限性,例如支气管镜和EBUS只能作用于局限在肺段以上的支气管部位,而对于周边例如膈角、肺尖等支气管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就无法在相应位置进行EBUS穿刺,无法进行支气管镜活检。此时只能在CT引导下找到相应部位用细针进行穿刺,但有可能造成病变部位周边肺泡的漏气和出血,所以可能会造成气胸和血胸,此发生率大概为20%,对老年人尤其危险。另一部分患者的病变位于纵膈或大血管旁边,例如上腔静脉或主动脉弓旁,甚至心房旁。介入科医生对于这类患者的穿刺很恐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禁区。

电磁导航技术是基于支气管镜技术,通过一个直径为1.9mm的电磁导管,前端有六个不同方向的电磁片,可以在磁场中得到感应。临床操作时我们将一个平板置于患者身下,可以产生宽50cm、高40cm、长60cm的电磁场——相当于卫星灶的电磁场,然后于患者胸前放三个电极——相当于亚卫星电磁场,可以侦查到任何范围内电磁导管出现的部位。

我们在为患者放置电磁场后,首先扫描一个8mm切层的CT,相当于为患者制备了肺的电子地图。这是不同患者所独有的,每个患者身高体重都不一样,支气管走向也不一样,可以通过肺的电子地图看到肿瘤结节在什么部位。然后在电脑系统上制定一条“虚拟导航”的路线,操作期间如遇到意外情况,则离开设计路线,重新计算更改实时指导路线。通过这样的管道,指导我们到达小病灶旁边,然后再通过“外延工作通道”——引导管(EWC)从鼻腔内放置穿刺针和活检钳,将组织取出送病理科活检。通过病理检查就可获知该结节是肿瘤还是结核,或是炎性假瘤。此时就可根据病理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如果是恶性的则性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如若是良性的可做楔形切除。因此,对于很早期的患者就可以获得明确的病理学诊断以指导治疗。

电磁导航技术是传统支气管镜等技术的补充,同时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避免出现气胸、血胸,也可到达支气管镜和EBUS所不能到达的部位。所以在目前肺内的孤立性病灶检查中应该是最理想的方法,虽然也有一定缺点,如也有其达不到的部位,价格比较贵,推广受到限制。但总体来讲,对于很早期的肺癌给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磁导航技术目前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电磁导航技术于年在中国的销售才拿到批文,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也有引进。目前进行操作最多的是医院,已经进行了62台,医院进行了17台。该技术国外进行最集中的是美国,其他国家包括日本、韩国都还没有,我们在亚洲是领先的。我相信各大中心通过新的技术开展会为我们提供一批关于SPNs诊断的中国患者的数据。

肿瘤评论名家评论

肿瘤评论独家采集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







































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ze.com/fsxjtzyf/12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