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避免疼痛,但可以不痛苦吗
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

时下流行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有这样一首歌让很多人感动泪目——《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歌中对疼痛的诠释和态度,深深击中了大家的心。

这首歌不仅温柔而坚定地把疼痛唱了出来,还给我们一股力量可以真正面对疼痛,愿意敞开来聊一聊这个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话题。

疼痛有多普遍

在全球范围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在经受疼痛(大约20%),确诊慢性疼痛患者的数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据年的数据,中国慢性疼痛人口比例(39%)世界排名第一,约5亿人正经历着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仅仅是生理疼痛本身,它还往往伴随着失眠、焦虑、抑郁、社会功能下降等心理因素,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个人、人际关系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负担”。

受疼痛困扰的女性居多,据一项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显示,25-50%的成年女性和75%的青少年女性都经历过经期疼痛,20%的人报告说,严重的痛经使她们无法参加正常活动,时常还会需要请假来应对。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Campbell”将疼痛定义为“人类第5大生命体征”——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

想必人人都知道疼痛的滋味。从偶尔的头痛、胃痛、牙痛、肚子痛等急性疼痛,到女性生理期的姨妈痛、生育时的分娩阵痛,再到上班族和中老年人的肩颈痛、腰腿痛、神经痛,甚至伴随癌症等疾病的慢性疼痛,不管哪种,都或多或少让人经受难捱的折磨。

关于疼痛的经历

小时候,我有好几颗蛀牙,每次不得不到牙科诊所检查龋齿,还没走到诊室,远远听到里面医疗器械发出的嘶嘶声,就开始害怕。更不用说,当医生拿着各种工具在你口腔里捣来捣去,由于不知道对方下一步具体要指向哪里,不自觉地一阵阵头皮发麻。一旦医生不小心(也可能是诊疗需要而故意地)敲到一颗正在疼的牙齿,我就恨不能立马从躺椅上弹起来,冲出诊室。定期的洗牙也会令我发怵,即便洗牙和补牙完全不是一回事。然而由过往疼痛经历加不可预期的恐惧交织的复杂心理,让我对口腔诊室敬而远之。

有些痛非当事人无法感同身受,比如痛经。高中时,我们班上有位女同学每次来例假都面色灰白,喝中药、吃止痛片也不管用,疼到只能躺在床上,室友们同为女生,也没办法对她的体验真正感同身受,惟有帮她做些生活上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疫情期间与家人合住,偶尔睡前给患糖尿病的外婆按摩腰背和腿脚,但半夜却常发现老人家因疼痛难忍,又坐起身自己轻轻按压,想着如此来缓解症状并加速血液循环,待稍稍舒服些才能重新入睡。

看着身边亲近的人不得不经历病痛折磨却无能为力,不禁感叹:难道就不能没有疼痛吗?

如果没有痛觉......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极少一类人完全感受不到疼痛,他们罹患了一种叫“先天性无痛症”的特殊疾病,终其一生也不知道疼痛为何物。这听上去好像一项神奇的超能力,但痛觉的缺失,实际意味着更多的伤害:丧失了有机体的知觉警告,人会难以对危险做出判断。

患病者无惧任何疼痛,不论是牙疼、生理痛还是慢性疼痛,都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陌生体验。身体无法将神经疼痛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这些小孩会像嚼口香糖一样咀嚼自己的舌头,或者把手指头咬到血肉模糊也不知停止,甚至会将手插进眼睛里......更多患有这种罕见疾病的孩子,未经确诊就因意外的自残而早早夭折了。

英国作家安德鲁·米勒在他的小说《从月亮来的男孩》中,描绘了这种“无极之痛”。通过讲述天生没有疼感的男孩戴尔三十二年的短暂一生,深刻地探讨了两种存在于人身的痛楚——“肉体之痛”和“精神之痛”。

戴尔不能感知身体的疼痛,也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这异禀的天赋像一种天然优势,他成为一名技术高超但出奇冷漠的外科医生。直到一位女巫般的狡猾女人走进了他的内心,告诉他疼痛是什么感觉,人为何会流泪......在失去爱人的宿命时刻,他终于体会到人类的痛苦滋味,知道人到底为什么而活。

说到底,疼痛是来保护和祝福我们的。只是很多时候,它来势汹汹、面目狰狞,实在让人难以get到它的“温柔”……就像《从月亮来的男孩》小说书名,没有痛觉的人或许生来不属于地球。

疼痛与对痛苦的抵抗

记得在幸福知道公益慈心陪伴营的科普小讲中,Helen老师基于KristinNeff的正念自我关爱(mindfulself-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ze.com/fsxjtzzz/9618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