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肢蹄病诊断(一)
肢蹄病诊断
肢蹄病的诊断就是要通过了解病史、检查现症、分析判断等方法,来找出肢蹄病发病的原因和病变部位,从而确定病性、判断病程及预后,为正确的防治提供依据。肢蹄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必须客观地有顺序地系统地搜集各种诊断资料,去伪存真、分清主次,求得确诊。
肢蹄病的检查,按其顺序可分为:一般检查、功能及局部检查、辅助检查、综合分析等。
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病史调查和全身状况的检查。
01病史调查
病史调查,就是了解病马的发病经过及其饲养、管理、使役、训练、医疗和装护蹄等情况。
病马就诊应按病历表的内容逐项进行登记。问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跛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是在使役中还是使役后,或者是在休息的时候?
(二)有无滑倒、打击、冲撞、踢伤等情况?
(三)跛行是突然发生的,还是缓慢发生?何时表现严重?什么时候减轻?
(四)饲养、管理和使役情况如何?
(五)同厩、同槽的其他马,有无同类的病状?
(六)是否经过治疗?治疗方法及疔效如何?
(七)何时改装蹄铁?有无钉伤、过削及肢蹄损伤等情况?
(八)除上述内容外,还应在诊疗中结合病马的具体情况详细询问。
02全身状况检查
在肢蹄病的诊断过程中,检查者不但要重视病马的局部病变,而且也应注意其全身状况的检查。有的马在某一系统或某一器官有病时,也可引起肢蹄功能障碍,呈现跛行。如中枢神经系统有病,或有某些内科病产科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时,也会引起肢蹄运动障碍;肢蹄的局部有病,也能够引起全身症状。而病马因其个体(品种、体质)等不同,虽发生同样疾病,但它的运动障碍表现程度及其对全身的影响也颇不完全一致。因此,对病马的全身状况必须予以认真的观察和仔细的检查。
全身状况的观察和检查,包括体格、营养、姿势、精神状态、被毛、皮肤、饮食欲、排尿、排粪及体温、呼吸、脉搏等。这些内容,必要时应按内科诊断学的要求,逐项进行。
马正常的脉搏,呼吸,体温(TPR)参考值
功能和局部检查
功能和局部检查包括:站立检查(可与一般检查相结合)、运动检查和局部检查。
01站立检查
站立检查是观察病马站立肢势和负重状态的改变程度,其主要目的是发现患肢和尽可能的察知病变部位(图2.2)。
站立检查,应将病马牵于平地,待其安静后才作观察。先观察肢蹄的站立肢势和负重状态,如有无伸长、缩短、内收、外展、前伸、后踏,有无系(图2.2马正常站立姿势)部直立、减负或免负体重等情况,再观察肢蹄外部变化,如有无被毛逆立、脱落、外伤、瘢痕、肿胀、变形、萎缩以及指(趾)轴、蹄的异常变化。观察中应按顺序,左右对照,比较两肢相同部位的形状、粗细、方向等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通常容易发病的部位。
图2.2马正常站立姿势
站立检查还应注意下列情况:
一肢有病(图2.3,2.4):病马为避免患肢负重,可见病肢有前伸或后踏、外展或内收,用蹄尖或蹄踵以及蹄侧壁的一部分负重,不断提举或挪动。例如:一肢前伸(踏),见于跟腱断裂,常见于蹄叶炎、蹄前壁裂等。若属一前肢前伸则多见于蹄尖壁真皮炎及蹄骨骨折,若属一后肢前伸则又多见于蹄前部或蹄尖壁真皮炎。一肢后踏,见于屈腱炎、籽骨炎、指(趾)部腱鞘炎、膝盖骨上方脱位、跗前屈肌(胫前肌、第三腓骨肌的合称)断裂,常见于蹄踵真皮推伤、蹄底真皮挫伤(蹈创)、舟骨滑车炎、蹄骨支骨折、蹄球炎等。若属一前肢后踏则多见于臂二头肌炎、臂二头肌腱下粘液囊炎或蹄踵部舟骨的炎症,若属一后肢后踏则又多见于膝盖骨上方脱位。一肢外展,见于冈下肌腱炎、睾丸及精索炎,常见于关节外侧韧带、蹄外侧壁和肢部外面皮肤的炎症,如关节外侧韧带的扭挫伤、蹄外侧壁挫伤、指骨外侧骨瘤、蹄外侧钉伤及蹈伤、外侧蹄钦骨蜂窝织炎等。若属一前肢外展则多见于冈下肌、三角肌的剧伸和关节外侧韧带病变以及外侧蹄真皮的炎症,若属一后肢外展则又多见于跗关节骨关节炎、蹄外侧壁真皮炎等疾患。一肢内收,常见于关节内侧韧带、蹄内侧壁的炎症,肩胛下肌及大园肌的疾病、耻骨骨折和股骨头上外方脱位等。若属前肢内收则多见于肩胛下肌、大园肌和肩关节发炎以及内侧蹄真皮的炎症若属后肢内收则又多见于髖骨骨折、股骨头上外方脱位及府中肌粘液囊炎。一后肢不时提举(呈半屈曲),或以蹄尖着地,常见于系关节扭挫、风湿性关节炎、跗关节慢性疾病。
图2.3前右肢有病马
图2.4右后肢有病马
两前肢同时有病(图2.5):病马势必要将躯体重心后移,以减轻两前肢负重,通常出现两前肢前伸,两后肢伸于腹下,拱腰卷腹,头颈高拾等症状。临床上多见于风湿性蹄叶炎、骨软症的腱炎、腱断裂。
图2.5两前肢有病马的站立姿势
图2.6两后肢有病马的站立姿势
两后肢同时有病(图2.6):病马势必要将躯体重心前移,以减轻两后肢负重,通常有两前肢后踏,头颈伸直低下等表现。临床上多见于蹄真,皮挫伤、蹄叶炎、骨软症的腱炎和腱断裂。由于患肢局部疼痛部位不同,站立的肢势也不一样。如两后肢伸于腹下,以蹄踵负重者,一般为两后肢的蹄叶炎(蹄壁真皮炎);如两后肢后伸而叉开者,一般为两蹄后部挫伤;如一肢后踏,而另一肢前伸者,一般为腰扭伤。
两对角肢同时有病(图2.6):病马两健肢伸于腹下负重,患病的两肢交互提起、向前、向后或向外方伸出。
同侧前后肢有病:病马的头、颈、躯偏向健侧,患侧前后肢交替负重或交换地方向前方伸出。
四肢同时有病:可见两前肢向前方和两后肢向后方伸出,呈开张姿势,或四肢集于腹下,呈集束姿势。如蹄叶炎等。
02运动检查
肢蹄发生疾病,常可在运动时出现功能障碍--跛行。运动检查是确定患肢、判定跛行种类、程度及发现病变部位的重要手段。
在检查中,应重点观察病马在运动中的点头运动,臀部开降运动,肢蹄的负重,关节的屈伸,左右两肢的提举高度以及步样等情况。
(一)检查方法:
1.一般检查方法:
检查时,应选择适当的场地,为不妨碍马的头颈与身体活动,饲驭人员持缰一米左右,牵引病马作先慢步后快步的直线运动(图2.7-2.11)。
图2.7马漫步姿势
图2.8马快步姿势
图2.9马慢跑姿势
图2.10马快跑姿势
检查者立于病马适当距离,有步骤地从前方、侧方、后方进行观察比较。从前方观察头部的点头运动,前肢落地时肩关节是否发生震颤或向外突出,踏着时有无内收、外展等情况。从侧方观察肢的提举、伸扬和落地负重,各关节的伸屈,前后两半步的长度,左右两肢提举的高度,系部的倾斜度以及四蹄落地负重时蹄音(健肢落地时蹄音高,患肢落地时蹄音低)等变化情况。
从后方观察臀部的升降、后躯的摇摆、后肢有无向内向外划弧等情况。
为了提高诊断效果,检查时应选择平坦宽广、光线充足的场地,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地形(硬地、软地、上坡、下坡等),有条件时可专门构筑跛行诊断场(图2.11)。
2.促使跛行明显化的方法:
对轻症或跛行不明显的病例,可采用如下方法:
负重运动:通过增加运动量,观察肢的提举、伸展和落地情况,以发现患肢。
增加运动量:因运动量的增加,跛行加重,如骨折、关节脱位等。也有运动初跛行显著,随运动量的增加而跛行减轻或消失,如风湿症和飞节内肿等。
图2.11跛行诊断场示意图(以公尺为单位)
软地、硬地、不平地运动:支跛在硬地跛行显著(地面反冲力大),在不平地面跛行加重。运跛在软地或泥泞地跛行明显。
上、下坡运动:上坡时后肢负重力大,屈腱紧张度增加,当指(趾)属肌腱或后肢有病,跛行增重;下坡时前肢负重力大,当伸肌或前肢有病时,则跛行加剧。
迥转运动:在快步直线运动中,牵引病马作急速迥转运动。一般支跛在迥转的瞬间,跛行明显,如球节扭挫等。
圆周运动:使病马在一圆周线上作向左或向右的转圈运动,此时马体的重心偏于内圈的前后肢,支跛明显。相反,外圈的前后两肢则运步长,提伸费力,若肢上部有病则运跛跛行加重。
后退运动:髋关节挫伤,后退时患肢提举困难;膝关节挫伤,后退时患肢过度高拾;臂二头肌腱下粘液囊炎,则后退容易。
(二)确定患肢:
一前肢有病:重点观察点头运动。运步中,健肢踏着时病马为了将体重移于健肢,颈稍偏健侧,头低下;而患肢提伸时,头部高抬,将重心移于后肢,以诚少患肢对体重的负担。称“低在健,抬在患”。有时也见到头的摆动,特别是在前肢上部有病时表现更明显。一后肢有病:重点观察臀部的升降运动。病马在运步中,健肢着地时,健侧臀部明显下沉;当患肢着地时,患侧的臀部明显高抬,称“降在健,升在患”。两前肢同时有病:运步头颈高抬、自然步样消失,呈急速短小的紧张步样,或步幅短缩、举肢迟缓,难移前脚,呈粘着步样,拱腰,后躯下沉,两后肢伸于腹下,提举较高,后躯摇摆,时走时停。重度跛行时,快速运步困难,或完全不可能。常见于两前肢蹄叶炎。两后肢同时有病:两后肢运步短促,步样粗劣,后躯有时摇摆,前肢尽量后踏,头颈低下,臀部高抬,后退困难。常见于两后肢蹄叶炎及膝、跗关节慢性疾病。两对角肢同时有病:运步中,两患肢着地负重时,休躯高抬;两健肢着地负重时,体躯下沉。呈一上一下的起伏状态。但往往在一肢有严重政行时,也能表现为对角肢运动障碍,快步时尤其明显,作诊断检在时,应加以区别。
同侧前后肢同时有病:运步时,头部和腰部呈摇摆状态,当前患肢着地负重时,头部高抬,而其对角肢的后健肢着地负重时,则臀部低下;当前健肢着地负重时,头部低下,而其对角肢的后患肢着地负重时,则臀部高抬,同时体躯向健侧偏倚。这样,检查时就可以看到病马在运动中,头高抬与臀部下沉或头低下与臀部高抬都是同时进行的。但必须注意,由于蒙古马在作行进间运动时,同时提举或落下其同侧前后肢,所以当某一前肢有病时,有可能引起同侧的后肢发生功能障碍,临床上须加以注意。
由此可见,两肢以上的肢蹄疾病,其临床症状是比较复杂的,但只要认真检查,还是能够确诊的。
(三)判定跛行种类:
临床,上通常把同一肢的蹄印间的距离称为一步(或一步幅),如图2.12中的右前肢的1-3,左前肢的2-4。一步中以对侧肢的蹄印分为两个半步,位于对侧肢蹄印前方的部分,叫前方半步(图2.12中右前肢的2-3,左前肢的3-4);位于对侧肢蹄印后方的部分,叫后方半步
图2.12前肢运动时提伸期的三个相等阶段
(图2.12中右肢1-2,左肢2-3)。
正常情况下,前后两个半步彼此相等。患病时,则两个半步彼此不相等。若前方半步缩短则叫前方短步;若后方半步短缩则称为后方短步(图2.13)。
图2.13后方短步
1.常见跛行:
支跛(踏跛):在运动中,患肢落地负重的瞬间和站立负重时,出现机能障碍的为“支跛”。因患肢落地负重感到疼痛,健肢提前落地以缓解疼痛,患肢表现为负重时间短,球节下沉不充分,蹄踏着不确实,后方短步,病变通常位于患肢的下部。中兽医称之为“敢拾不敢踏,病痛在腕下”。常见于蹄部和腕以下关节、韧带及腱的疾病。
运跛(悬跛):在运动时,患肢的提举、伸扬出现功能障碍的为“运跛”。由于患肢提举、伸扬有困难,病马不愿运步,以减少疼痛,出现“抬不高,迈不远”的前方短步,病变多位于患肢上部。中兽医称之为:“敢踏不敢拾,病痛在胸怀”。常见肢的上部伸肌及肌膜的疾病。
混合跛(混跛):即患肢在提举、伸扬和落地负重时均出现功能障碍。其表现:站立时不敢负重或减少负重;运步时患肢抬不高,迈不远,前后两个半步的变化不易明显区别。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个肢上、下两个部位均有病;二是发病部位位于四肢上部关节内。
2.特殊跛行:
紧张步样:四肢负重困难,步样急促而短缩,提举后,迅速落地,呈紧张步样,如蹄叶炎。
粘着步样:运步缓慢而强拘,如肌肉风湿、慢性膝关节炎。间隙跛:开始运步正常,以后突然发生跛行,经短时间休息后,自行减轻或消失,再运动时可再次出现跛行。多为动脉性栓塞所引起。鸡跛:后肢运步和举扬都不自然,后蹄多突然提举,几乎碰到腹壁,在空间停留片刻,又将病蹄突然着地。似“鸡步”,故称“鸡跛”。在病马休息后令其走动或作小园圈运动时,鸡跛的病状最明显。老龄马有时发生本病。(四)判定跛行程度:
轻度跛行:患肢落地负重,蹄底能全部着地,但负重时间稍短或提举、伸扬稍受限制(图2.14)。
图2.14轻度跛行(右后肢)
中度跛行:患肢落地负重时,蹄底不能全部着地,负重时间很短,患肢提举、伸扬很受限制。
重度跛行:患肢几乎不能落地负重或完全不能负重,三肢跳跃前进,患肢提举、伸扬困难,呈拖曳步样(图2.15)。
图2.15重度跛行
运动检查除确定患肢,判定跛行种类和程度外,更应注意患肢的病变所在部位。在运动中,马骡常因患肢局部疼痛有可能相应出现该部位疾病所特有的临床症状,而这种特有症状正是我们认定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
03中兽医《点痛论》及其注释
我国古代兽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元亨疗马集》中,有“点痛论”和“十六般蹄头痛”等篇,它是肢蹄病诊断的经验总结,内容丰富,文字简练。它以马的头颈运动,肢的提伸、蹄的负重、腰部姿势等的异常表现为依据来确定患肢,找出患部,判断疾病,却有独特之处。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整理研究,发扬提高,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现将《元享疗马集》“点痛论”的原文及其注释介绍如下供肢蹄病诊断时参考(图2.16)。
图2.16点通论各部名称
昂头点,膊尖痛;
偏头点,乘重痛;
难移前脚,抢风痛;
蓦地,点脚,攒筋痛;
垂蹄点,蹄尖痛;
直腿行,膝上痛;
昂头点脚,抢头痛;
下坡斜走,胸膈痛;
平头点,下栏痛,低头点,天白痛;
蹄尖着地,掌骨痛;
虚行下地,漏蹄痛;
悬蹄点,蹄心痛;
曲腿行,节上痛;
昂头不动,蹄头痛;
平途窃道,蹄薄痛;
向里蹉,外跟痛;
向外蹉,里跟痛,点头行,脚上痛;
摆头行,膊上痛;
拖脚行,雁翅掠草痛;
拽脚行,燕子瓦骨痛,蹙脚行,鹅鼻曲尺痛;
束脚行,肺把五攒痛;
并脚行,胯瓦痛;
直脚行,湿气痛;蹲腰行,雁翅痛;
吊腰行,脊筋痛;
收腰不起,内肾痛;
难移后脚,肾经痛;
一卧不起,筋骨痛。
昂头点,膊尖痛:病马的患肢运北负重时,头颈高抬,一般颈部超过警甲水平线以上,呈现高点头。这是肩关节和臂部有病痛。是一种较严重的混合跛行,病马在患肢负重和运步时都有较明显的痛感,为了既减轻前肢的负重又避免运步时牵引患部,病马力求把体重重心后移,高抬头,因此出现“昂头点”。
平头点,下栏痛:下栏,上与颈斜方肌连接于颈上,下与下锯儿连接于领下和胸前。若该处发病,则头高举和低下均受限制(头颈上下点动范围不大)故只可平点头,多呈轻度支跛。
低头点,天白痛:低头点是头颈尽量向前伸展,低头时唇达腕关节水平或以下,其原因是病马为了减轻后肢负重,将体重重心前移的结果。可见于后肢下部有中等度或重度跛行的疾病。同难移前脚,抢风痛:其表现是病马不愿移动前肢,免强运步时,患肢提举伸扬障碍,前进困难。见于抢风穴周围组织疾病,多呈中等度运跛。
蹄尖着地,掌骨痛:是指蹄、关节等支柱器官患病时,着地负重呈中等度以上支混跛的疾病。
蓦地点脚,攒筋痛:病肢刚落地,立即抬起,负重期很短,多见于指(趾)部屈腱和蹄部剧痛性疾病。
虚行下地,漏蹄痛:当蹄底部有疼痛性疾病,患肢伸出后,不敢落地或试探性落地,踏着不确实,蹄音减小或消失,呈“虚行下地”状态。
垂蹄点,蹄尖痛:在患蹄负重时,蹄踵着地,蹄尖跷起或蹄踵先着地,后全蹄着地,呈“垂蹄点”。蹄叶炎等疾病可以见到此种现象。
悬蹄点,蹄心痛:患肢提起悬垂,呈三肢跳跃前进。见于蹄骨骨折等剧痛性疾病。
直腿行,膝上痛:病肢提升时,腕关节不能屈曲,呈棒状向前迈进。多见于腕部疾病。
曲腿行,节上痛:运步时,腕关节呈屈曲状态,不敢伸直以减少对球节压迫性疼痛。多见于球节部疾病。
昂头点脚,抢头痛:病肢提伸很困难,提举时头颈尽量高抬,借以将病肢带起来迈步。见于肩、臂部较重的运混跛疾病。
曲腿行,节上痛:运步时,腕关节呈屈曲状态,不敢伸直以减少对球节压迫性疼痛。多见于球节部疾病。
昂头点脚,抢头痛:病肢提伸很困难,提举时头颈尽量高抬,借以将病肢带起来迈步。见于肩、臂部较重的运混跛疾病。
昂头不动,蹄头痛:病马站立不动,头颈高抬,同时两后肢前伸于腹下,拱腰,后躯下沉,运步时,两前肢呈前伸的紧张步样。多见于两前肢下部及蹄的疾病。
平途窃道,蹄薄痛:病马不愿走硬地、不平地,选走软地、草地,若走硬地时则跛行增重,走软地跛行减轻。多见于蹄底过削、落铁后磨灭过度等蹄部疾病。
向里蹉,外跟痛:向外蹉,里跟痛:向里蹉是病肢在提伸时向里靠,并向外划弧,蹄落地外展,以蹄内侧缘负重。多见于蹄外半部及肢下部外侧面的疼痛性疾病。相反,若出现向外蹉的现象,则多见于蹄内半部及肢下部内侧面的疼痛性疾病。
点头行,脚上痛:病马在运步中只出现点头运动。一般是支跛,多为肢的下部疾病。
摆头行,膊上痛:运步中,头颈有明显的左右摆动的点头运动。一般是运跛,多为肢的上部疾病。
拖脚行,雁翅掠草痛:因后肢关节不能屈曲而伸直,提举前伸困难,运步时患肢伸直而蹄尖拖地,一般呈运跛或混合跛行。髌骨上方脱位可见到此症状。
拽脚行,燕子瓦骨痛:运动时,患肢提升很缓慢,提举低,蹄稍离开地面或擦地,呈拖拉步样。一般认为是髋骨髋白痛。
蹙脚行,鹅鼻曲尺(池)痛:病马运动时,患肢跗关节强拘不敢屈伸,为了缩短负重时间,健肢迅速向前迈步,并急促负重,呈短小而快速的步样,出现较重的支混跛。常见于跗关节剧痛性疾病。
束脚行,肺把五攒痛:出现两前肢后踏,两后肢前伸,四肢集于腹下,头颈尽量低下,呈“集束”状,不能运步,多长期卧地不起。
并脚行,胯瓦痛:病马因后肢疼痛,不敢迈步,有时两后肢一起向前跳跃前进。在耻骨坐骨骨折可见到这些症状。
蹲腰行,雁翅痛:当病后肢负重时,各关节过度屈曲,患侧臀部或后躯下沉.....
吊腰行,脊筋痛:腰部凝硬,背腰弓起,活动不自如,运步时不敢迈大步,碎步移动,不能拐小弯。见于背腰风湿等病。
收腰不起,内肾痛:病马表现腰部无力,不能起立,或起立困难和站立不稳,运步时后躯摇晃,可能是肾及腰椎有病。
难移后脚,肾经痛:睾丸及阴囊有病,病马运动时,为了避免挤压,两后肢开张,缓慢移步,并划外弧前进。
一卧不起,筋骨痛:全身性风湿、重度骨软症病马,常表现卧地不起,勉强起立,因疼痛又立即卧地。
主审
张乃生
主编
付云贺买买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