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药

一般说来,活血化瘀药能治疗由于瘀血停滞或血行失畅所导致的各种证候和疾病。但运用活血化病药物时,必须考虑到产生瘀血的原因和各个方面的因素,因而要密切结合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整体考虑,全面分析,针对病情,结合应证药物,灵活运用。

另外,不少活血化瘀药物,也同时具有止血作用,所以还要注意它们的炮制和配伍。并且也可与第九讲中具有止血作用(有些止血药物也有行血作用)的药物,互相参看。

活血化瘀药也有时用于没有瘀血的疾病,而是利用这类药物增强气血流行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前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透疹”、“活血解毒”等宝贵经验,所以我们对活血化瘀药的理解,不要太隘板。

川芎

川芎本名芎䓖,因四川省产量多,质量好,习惯上就称为川芎。川芎味辛,性温。有行气活血、搜风、开郁等作用。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辛温走窜,一往直前,走而不守。

1.行气活血:血中气滞而血行不畅,可致妇女月经不调、经闭、行经腹痛难产、胞衣不下等,本品入血行气,气行则血活。常配合当归、芍药、红花、益母草、熟地、香附、艾叶等同用。本品无论胎前、临产、产后皆可随证应用,为妇科常用的药物。我对妇女产后血瘀气滞而致小腹作痛或产后虽已多日,但自从产后即致小腹或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等症,常用川芎二~三钱、配当归三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炮姜五~八分(生化汤法)再加益母草三~五钱、五灵脂三钱、元胡二钱等随证加减,确有较好效果,仅供参考。内科因血瘀气滞而造成的各种固定不移的疼痛,常配合红花、桃仁、五灵脂、乳香、没药等随证选用。

2.燥湿搜风:血中风寒湿凝阻,血滞而运行失畅引致肢体关节疼痛、或麻木不仁、手足拘挛等症,川芍可入血行气,气行则血活,血行则风寒可散,并且能燥血中的湿邪,故风寒湿所致的痹证均可应用,如三痹汤(党参、黄芪、川芍、当归、白芍、生地、杜仲、牛膝、桂心、细辛、秦艽、独活、防风)。头部受风寒而致血滞气阻产生头痛或偏头痛,本品能上行头目,散风疏表,常配白芷、羌活、防风、细辛、薄荷(川芎芍茶调散)等同用;如兼风热者,可配菊花、蔓荆子、荆芥、薄荷、黄芩、银花等同用。本品能入肝、胆经,故又为治偏头痛的引经药。

3.开郁调肝:肝主藏血,以气为用,血郁、气郁都可影响肝经气血的调畅而致胸闷、胁痛、偏头胀痛、月经失调等症,可用川芎辛散(肝以辛散为顺)解郁,常配合香附、柴

胡、白芍、川楝子、当归、苏梗、积壳等同用。

川芎加入补血剂中,能行血滞,并能行血中湿气。例如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芍)即利用川芎的行血散湿气以防止熟地、白芍的粘腻滞碍,而促使补血药物能更好的发挥补血作用。但用量要随证增减。

白芷偏于治阳明经(前头部)风湿头痛。川芎偏于治少阳经(头两侧部)血郁气滞头痛。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动物试验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小量可使受孕动物的子宫收缩增强,但大量反使收缩受抑制。

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钱。

阴虚火旺症不宜用。

丹参

丹参味苦,性微寒。功能活瘀血,生新血,凉血,安神。

1.活瘀血:凡因气血瘀滞所致的诸种疾病,均可随证选用。例如:

(1)月经困难或经闭,可配合当归、赤芍、熟地、川芎、桃仁、红花、香附、蒲黄、牛膝、茜草等同用。

(2)癥瘕积聚(包活肝脾肿大、腹部囊肿、包块等),可配合炙鳖甲、生牡砺、积实、当归尾、桃仁、红花、白术、茯苓、三棱、获术、山查核、苍术、香附、桂枝等同用。前人有单用丹参久服,治疗腹中病块者,如《沈氏尊生》丹参散。

(3)瘀血腹痛(痛处较为固定,病程久,舌上有密斑或有跌打损伤史等),可配合当归、赤芍、白芍、红花、桃仁、木香、乌药、吴萸、五灵脂、蒲黄、刘寄奴等同用。对于病程长久的(久病入血分)胃脘痛(包括溃疡病在内),往往虚实证并见、寒热证交错出现,我常用丹参饮(丹参一两、檀香二钱后下、砂仁一钱)活瘀调气,配合良附丸(高良姜三钱、香附三钱)、百合汤(百合一两、乌药三钱)同用,病血明显者,还可加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再结合具体病情加减二、三味药,大部分取得良好效果,为了容易记忆,取名三合汤或四合汤,仅供参考和试用。

(4)关节肿痛,风、寒、湿邪,痹阻经络,郁而化热关节肿痛兼见红、热者,可用丹参配合忍冬藤、秦艽、威灵仙、薏米、红花、赤芍、黄柏、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

(5)丹毒、痈肿,可配丹皮、赤芍、天花粉、银花、连翘等同用。

2.生新血:本品专走血分,有祛瘀生新的作用。前人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的经验。对血虚而微有热象者,最为合适,功能生新血而补血虚。也可配合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近些年来对各种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表现为血热者)等,均常使用,有一定效果。本品性微寒,如气血两虚没有热象者,可用炒丹参,能改善其微寒之性。

3.凉血安神:温病热入营血而致血热心烦、昼静夜躁、或出斑疹等症,可用丹参配生地、元参、赤芍、丹皮、地骨皮、广犀角等同用。对血虚有热,烦躁不眠者,可配合生地、黄连、郁金、远志、枣仁、珍珠母、麦冬等同用。

当归性温,补血的作用大于祛瘀。丹参性微寒,祛瘀的力量大于补血,但能祛病生新,故也可有生新血的作用,但补力不如当归。

紫参破血通经,偏入肝经。丹参祛病生新而养血安神,偏入心经。

据近代研究报导,动物实验观察有降血压的作用;有人报导丹参对晚期肝炎及血吸虫病的肝脾肿大,有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并使肿大的肝脾缩小变软的作用;本品含有碘的成分,故对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有一定疗效。

用量一般三钱至一两。

月经过多及咳血、尿血者,慎用。

元胡

元胡又名延胡索,味辛、微苦,性温。主要作用是活血行气,前人认为它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通过活血行气而能治一身上下、心腹腰膝、内外各种疼痛。常用于以下情况:

1.治诸痛:本品辛温善走,活血利气,血气通则不痛。例如热性胃院痛(口干、舌苔黄、时痛时止、喜凉饮食,脉数),可配金铃子(金铃子散)、黄连、香附、炒山桅等同用,腹中冷痛(喜暖、舌苔白、喜热饮食、脉弦),可配高良姜、肉桂、干姜、附子等同用。气滞作痛(攻冲刺痛、生气加重),可配香附、青皮、木香、砂仁、沉香等同用;瘀血作痛(疼处不移、病程长、或舌上有瘀斑、或有跌打损伤史等),可配五灵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同用;睾丸偏坠疼痛或痛引少腹的疝痛,可配小茴香、桔核、荔枝核、乌药、川楝子、吴茱萸等同用;妇女月经痛,可配香附、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等同用;上肢疼痛,可配桂枝、桑枝、羌活、片姜黄等同用,下肢疼痛,可配桑寄生、牛膝、川续断、独活等同用;跌打损伤疼痛,可配乳香、没药、血竭、苏木、骨碎补等同用。等等。同时,要注意辨证论治,随证加减,不可呆板的搬套。

2.除癥瘕:腹中(尤其是下腹部)血凝气聚,成条成块,长期存在,固定不移的叫;发病则有,不发则无,时大时小,时有时无的叫痕。本品走血分,能散瘀利气,消癥除瘕。可配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牛膝、泽兰、炙山甲、栽术、三棱、大黄、乌药、青皮等同用。

胡芦巴偏用于腹痛喜热、喜按者,元胡偏用于腹痛筋拒按者。

香附主入气分,但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元胡主入血分,但行血之中,兼行血中气滞,为血中气药。

小茴香治疝癥疼痛,偏重于理气。元胡治疝癥疼痛,偏重于活血。

据近代研究报导,元胡含有延胡索素,有镇痛作用,兼有镇静、镇吐、催眠等作用,对治疗胃肠系统疾病引起的钝痛以及周围神经痛,肢体痛等有效;对暂时性的失眠,也有一定效果。

生用活血效力大,醋炒也可用于止血。

用量一般八分至二钱。目前常把它研为细粉,随汤药冲服,每次三分至八分,一日两次。

血热气虚者不用,孕妇忌用。

姜黄

姜黄昧辛、苦,性温。主要功用是破血、行气。

姜黄破血兼理血中气滞,入肝脾二经,善破肝脾二经的血瘀气结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因血瘀气滞而引致的胸胁疼痛,可配合积壳、苏梗、桔梗、川楝子、香附、元胡、桂心等同用;胃脘痛、腹痛,可配合高良姜、香附、砂仁、木香、干姜、乌药、元胡等同用;月经痛,可配合当归、白芍、艾叶、香附、五灵脂等同用。我常用姜黄或片姜黄配合积壳、白蒺藜、川楝子,加入应证汤中,治疗肝炎患者肝区痛表现明显者,对除疼痛恢复肝功能,均有一定帮助。谨供参考。据近代研究报导,姜黄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有改善肝脏实质病损的作用。选大形纵切生晒者,名姜黄。

片姜黄,有入肩背手臂等处活血祛风而治风湿痹痛的特点,常配合桂枝、羌活、归尾、红花、防风、秦艽等,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疼痛表现在上肢及肩关节者。

郁金、姜黄均能破血活瘀,但郁金苦寒入心,偏于活血,姜黄辛温入肝脾,兼理血中之气。

莪术苦温,偏入肝经气分,兼破气中之血,姜黄辛温,偏入肝经血分,兼行血中之气。

据近代研究报导,姜黄有兴奋子宫的作用,使子宫阵发性收缩;能促进麻醉犬的胆汁分泌,但作用较弱而持久。

用量一般八分至二、三钱。

无病血及身体虚弱者慎用。

郁金

郁金味辛、苦,性寒。主要有活瘀、凉血、行气、解郁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吐血、衄血:由于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生火,血热血病,肝火上逆,挟血上犯而致吐血、咳血、蛆血,胸胁刺痛,吐血有块以及妇女倒经(每到月经期鼻出血)等症,本品有凉血散瘀、解郁行气的作用,可配生地、丹参、丹皮、炒桅子、三七、藕节、牛膝、泽兰等同用。

2.血热神昏、癫狂惊痛:由于邪热入心,血热痰浊蒙心而致神志不清以及惊狂、癫痫等症,可用本品清心热而开心窍,活瘀血而化痰浊。常配合朱砂、黄连、天竺黄、牛黄、远志、菖蒲等同用。本品配白矾,名“白金丸”,可用于治癫痫、惊狂。我常以郁金配生香附、生白芍、生赭石、珍珠母、天竺黄、胆南星、远志、首蒲、半夏、茯苓、黄连、生铁落、生大黄等,随证加减,用治疗精神分裂症及癔病的狂躁不眠,笑骂无常等,可有一定效果,谨提供参考。

3.胁肋胀闷、胸腹疼痛:郁金辛散苦降,入肝肺二经,解气郁,散血瘀,故由气滞血瘀而引致的胸胁胀闷、刺痛,腹中作痛等,可配合柴胡、赤芍、香附、积壳、青皮、陈皮(治胸胁胀痛)、当归、白芍、元胡、桃仁、木香(治腹痛)等同用。

4.胆热黄疸:由于肝胆郁热而致胆热液溢产生黄疽,可用本品散肝郁、凉肝血,活血散病、健胃利胆(据近代研究本品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常配合茵陈蒿、桅子、生大黄、车前子、黄柏、泽泻、焦三仙、积实等同用。

川郁金活血化瘀的作用优于理气。广郁金行气解郁的作用优于活血。

香附行气之中兼能理血。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

近代有人报导,郁金中含有挥发油,能溶解胆固醇,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可用于治胆结石、胆囊炎及黄疽等。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血虚无瘀滞者及孕妇均忌用。

莪术

莪术味辛、苦,性温为常用的行气破血消积药,兼能助消化。常用于以下情况

1.消除痃痞癥瘕:腹中气血凝滞,积之日久结聚成块,偏在脘腹正中(或略偏右)者,叫痞;偏在两胁隐避之处者,叫癖;偏在脐旁、脐下处,成条状、弦急,或如小儿臂者,叫痃;偏在下腹部者,叫癥(时有时无者叫瘕)。都可以用本品配合桃仁、红花、三棱、赤芍、槟榔、山查核、炙山甲、当归等同用。一般说痞块可酌加神曲、麦芽、莱菔子、半夏、黄连、积实之类。癖块在右胁者可酌加柴胡、积壳、生牡蛎、片姜黄之类。癖块在左胁者,可酌加柴胡、炙鳌甲、蛤粉、射干之类。痃积可酌加香附、青皮、丹参、郁金、桂枝之类。疹块可酌加元胡、黑白丑、牛膝、泽兰、五灵脂、蛰虫之类。总之须结合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注意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不可单纯地攻伐积块,应全面考虑。

2.助消化、消胀痛:本品有行气活病、助消化、消积滞的作用。因饮食偏嗜、食伤脾胃而致脾胃机能失调,出现院、腹胀痛、消化不良、饮食积滞不化等症,可配合谷芽、槟榔、枳实、木香、炒山查、砂仁、香附、大腹皮等同用。

三棱苦平,破血中之气,破血的力量大于破气。莪术辛温破气中之血,破气的力量大于破血。二药常合用,散一切血瘀气结。

香附行气而活血,通行十二经,以行气为主。莪术行气破血,主入肝经,以散肝经气滞血结为主。香附力缓,莪术力峻。

元胡、郁金、姜黄皆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莪术为气中血药(行气破血)。

用量一般一钱至三钱。

气血虚弱者及孕妇忌用。

三棱

三棱味苦,性平。主要功用是散血行气、软坚消积。常与莪术同用。

凡因血瘀气滞而引致的腹中硬块(包括肝脾肿大等)、食积、痰滞以及妇女血瘀经闭等症,皆可以本品活血化癖、行气消积、通经散结。一般说,对腹中硬块,常配合莪术、生牡蛎、炙鳖甲、炙山甲、焦山查、神曲、黑白丑、红花、、当归等同用。对食积痰积、消化不好,常配合木香、麦芽、谷芽、半夏、莱菔子、陈皮、茯苓等同用。对血瘀经闭,常配合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牛膝、香附、茜草等同用。

莪术行气破血、散瘀消积的功力优于三棱。三棱软坚散结、削除老块坚积的功力优于莪术。

三棱、莪术经常用以消积除疮,但须用于实证。如中气不运而成积块者,应健运中焦佐以削磨积块之品,使积渐消。切不可不顾正气而一味攻伐。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脾胃虚弱者及孕妇忌用。

乳香

乳香味辛、苦,性微温。它的主要功用有二:

1.行气活血:本品气香能香窜调气,味辛能散病活血,性温能通经络。凡因气滞血密,凝涩不通而致的心腹痛、跌打肿痛、痈肿疼痛等皆可随证选用。例如:

(1)心腹痛,可配元胡、五灵脂、草豆蔻、没药各等分,为细粉,每服1~2钱,酒调服,或温开水送服,前人称此方叫“手拈散”,意思是能很快止痛。

(2)跌打损伤,伤处青紫肿痛,可配归尾、红花、川芍、牛膝、续断、骨碎补、没药等同用。

(3)痈疽疮毒初起,红肿高大疼痛,可配银花、连翘、赤芍、红花、天花粉、皂角刺、炙山甲、白芷、防风等同用。如已溃烂破口,则不宜用,并去皂刺、山甲。如脓已排净,可用乳香、没药,加入煅龙骨、血竭、儿茶、冰片等,研细粉外敷用(以膏药贴护)有生肌收口作用。如痈疽初起平塌不痛不红,可配当归、黄芪、连翘、木香、没药、桂心、桔梗、党参、甘草等同用,有托里通经、活瘀消肿作用。乳香并有托里护心、使毒气外出、不致内攻的作用,是外科常用药。

2.伸筋舒络:本品能温通经脉、伸筋舒络。对于风寒湿痹,或中风偏枯等病由于气血不通畅而致的肢体筋脉拘挛难伸等症,可配合羌活、独活、防风、川芍、当归、没药、红花、地龙、炙山甲、薏米等同用。

另外,乳香能入心,有时配辰砂、枣仁、远志等,用以治癫狂等症。

用量一般五分至二钱。

无气血瘀滞者及孕妇忌用。痈疮破溃后,则不宜作内服用。

没药

没药味苦、辛,性平。有散瘀血、通结滞、消肿定痛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痈疡肿毒:痈疡初起,红肿热痛,可用本品活瘀散结,消肿定痛。常配合银花、连翘、赤芍、红花、防风、白芷、归尾、炙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2.跌打损伤:由于跌打损伤而癖血青紫、筋骨肌肉肿痛,可以本品配合当归、川芎、牛膝、红花、续断、骨碎补、乳香等同用。

3.经闭癥瘕、产后腹痛:因血凝气滞,月经久闭不潮,腹中凝血日渐增大,形似怀孕,按之有块,或剧烈疼痛而拒按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乳香、元胡、水蛭、虻虫、生大黄等同用。妇女产后瘀血未尽而下腹疼痛,可配当归、红花、川芍、元胡、炮姜、益母草等同用。

4.风湿痹痛:本品能入十二经,通滞血、散结气,消肿定痛。对于风寒湿痹引致的肢体关节疼痛,可配合羌活、独活、防风、桑寄生、威灵仙、细辛、当归、赤芍、红花、炙虎骨、炙山甲、制附片等同用。

乳香、没药皆能活血止痛,但乳香是行气以活血兼能伸筋,通经舒络而止痛。没药是散瘀而活血,消肿定痛,一偏于气,一偏于血,二药合用则相得益彰,故临床多是二药合用。

用乳香、没药止痛,须详审疼痛的病因,有风祛风、有热清热······佐以乳、没定痛则可,若单持乳、没去止痛,则不符合辨证论治的精神。

乳香、没药于疮疡破溃后则不宜用。

乳香、没药用醋制后可加强疗效。

用量一般五分至二钱。

因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孕妇不宜用。

红花

红花味辛、甘、苦,性温。功能活瘀血、生新血。少用有活血养血作用;多用可有破血行瘀的作用。

红花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妇科使用尤多。凡血瘀经闭,或月经量少,行经有血块,或经期后延等症,皆可选用。常配合当归、川芍、白芍、熟地、桃仁、茜草、香附、牛膝等同用。行经腹痛者,还可选加五灵脂、元胡、蒲黄、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等。

若胎死腹中,也可用本品配当归、川芎、牛膝、肉桂、车前子、生大黄、芒硝、桂枝、桃仁等同用。

内科疾病中,凡因瘀血阻滞而产生的胃脘痛、腹痛、腹中积块等,皆常应用。例如胃脘痛可配高良姜、香附、五灵脂、蒲黄、砂仁等同用;腹痛可配合当归、白芍、丹参、元胡、桂枝、吴萸、木香等同用;腹中有积块者,还可选加三棱、莪术、炙鳖甲、生牡蛎、桃仁、炙山甲、海藻等同用。

由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致气血两虚者,也可用本品(量不可大)配当归、丹参、白芍、生地、熟地、白术、党参、茯苓、陈皮、炙草等同用,有祛瘀血、生新血的作用。

本品能入心经兼入肺经,对于血瘀气滞或气血不通畅而致的胸痹心痛,可以本品配合瓜萎、薤白、桂枝、五灵脂、枳壳、苏梗、檀香等同用。我常用瓜萎一两、薤白三钱、桂枝一至二钱、檀香二钱(后下)、制乳香一钱、红花三钱、五灵脂三至四钱、蒲黄三钱、槟榔二至三钱、远志二至三钱、半夏三钱、获神木五钱,随证加减,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疗效,仅供参考。

对于传染性肝炎(肝大或不大)表现有胁痛、腹胀闷、病程久、或舌质暗、或舌有病斑,中医认为有血瘀气滞的证候者,我常用红花配合柴胡、皂刺、白蒺藜、茜草、川楝子、苏木、泽兰、泽泻、焦三仙、槟榔等同用,每周服六付,连用4至10周,对恢复肝功能及使肝变软变小有一定帮助。仅供参考试用(肝大而较硬者,可加莪术一至二钱、生牡蛎一两、炒莱菔子三钱等,并且须较久服用,随证加减)。

中风半身不遂,可用本品配合桑枝、当归、赤芍、川芍、桃住、炙山甲、地龙、黄茵、牛膝、片姜黄、竹沥等同用。

红花有南红花、西(藏)红花的分别,二者功用相近似。但南红花祛瘀活血的作用较强,而养血作用较差。西红花性质较润,养血的作用大于祛瘀作用。处方上只写“红花”时,药房中即给南红花(又名草红花)。西红花价较贵,多不入汤药同煎,常用三、五分,放入酒杯中再放黄酒半杯多,隔杯用开水炖化,兑入汤药内服用。

桃仁治病血偏于局部有形、或在下腹部者。红花治瘀血偏于散在全身无定处者。二者常同用,可有协同作用。

用量一般八分至二、三钱。

前人有“过用能使血行不止”的经验记载,故不可过用。无瘀血者及孕妇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红花煎剂能使实验动物的在体子宫及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尤其对已孕子宫更为明显,对实验动物有降血压作用;能使犬心脏的收缩及扩张增加,对实验动物的支气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

桃仁

桃仁味苦、甘,性平。主要有破血散瘀,润燥滑肠的作分述如下

1.破血散瘀:凡因瘀血,蓄血引致的疾病,均可随证选例如:

(1)妇女血癖经闭;可用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赤芍)随证加减。

(2)膀胱蓄血:伤寒病热邪与瘀血蓄结于下腹部,症见小腹胀满,大便黑、小便利。烦躁谵语、发热如狂,名为膀胱蓄血。可用桃仁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甘草、桂枝)随证加减。

(3)肺痈:多由热毒内郁、气血塑滞所致。可用千金苇茎汤(桃仁、冬瓜仁、生该仁、芦根)随证加减。

(4)肠痈:由于热毒内聚,气血凝滞,肠道传导不利,气血壅塞、蕴结成痈,初起恶寒发热,腹部疼痛拒按,腿喜屈蜷(本证包括急性阑尾炎)。可用大黄牡丹皮汤(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随证加减。

(5)跌打损伤:可配合归尾、赤芍、苏木、姜黄、红花、乳香、没药等同用。

(6)痈毒:痈肿毒疮初起,可配合银花、连翘、赤芍、红花、天花粉、炙山甲、乳香、没药等同用。

2.润燥通肠:年老体衰,或久病血虚津亏,或产后失血过多而致血少肠燥大便秘结不通,可用桃仁泥(桃仁捣碎)配杏仁泥、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五仁丸)、当归、瓜蒌、地黄等同用。

杏仁泥入气分,用于大肠气秘引致的便秘。桃仁泥入血分,用于大肠血秘引致的便秘。二药也常同用。

用量一般八分至三钱。

无瘀血者及孕妇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桃仁醇提取物有显著的抑制凝血作用。

五灵脂

味甘,性温。主要功用是活血散瘀,通利血脉。炒炭用也可以止血。主入肝经血分。前人经验认为“血闭能通,经多能止。”能治“男女一切心腹肋胁诸痛”,临床上常用于瘀血所致的各种疼痛(痛处较为固定、病程较久、舌有瘀斑等)。例如:

1.胃院痛:可配合蒲黄、乳香、元胡、高良姜、香附等同用。

2.腹痛:可配合当归、白芍、川芎、桂枝、吴萸、丹参、炮姜等同用。少腹痛可加川楝子、小茴香、胡芦巴等。

3.胁肋痛:可配柴胡、枳壳、青皮、白蒺藜、片姜黄、皂刺、赤芍等同用。

4.关节痛:可配鸡血藤、桑枝,桂枝、附子、松节、威灵仙、当归、红花、羌活、独活、炙山甲等同用。

5.妇女痛经及产后腹痛:痛经可配当归、川芍、熟地、白芍、桃仁、红花、蒲黄、香附、川楝子等同用。产后腹痛可配蒲黄、泽兰、牛膝、益母草、元胡、炮姜、川芎、红花、桃仁、当归等同用。

但应注意本品主要用于活血散瘀,并无生血的作用。所以五灵脂与丹参、当归尾、红花等的活血作用不同,要注意随证配伍应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五灵脂炒炭,可用于瘀血引起的出血过多,如妇女崩漏下血、痔疮出血等。

前人有关于五灵脂炒用兼能治痰涎挟血成案而致咳嗽痰中带血,时发时犯,多年难愈的记载。我曾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炒五灵脂,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咳血有效,仅供参考。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血虚无瘀滞者不用。不要与人参同用(相畏)。

蒲黄

蒲黄味甘,性平。生用性滑有活血祛病、凉血、利小便的作用。一炒用性涩,有止血作用。

凡因血瘀化热而致的各种出血,如吐血可配生地、阿胶、侧柏叶、白芨等同用,衄血可配大小蓟、芦根、元参、青黛、生地等同用,尿血可配白茅根、生地、冬葵子、黄柏炭等同用;便血可配槐花炭、防风、地榆炭、槐角等同用。

因有利小便、通淋的作用,故对小便涩痛不利、尿中带血,可配合滑石、猪苓、黄柏、车前子、泽泻、篇蓄、瞿麦、大小蓟、白茅根等同用。

蒲黄有活血化瘀而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因瘀血而致的疼痛。如月经痛可配合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白芍、香附、元胡等同用。产后腹部攻痛,按之有瘀块,名叫“儿枕痛”。可配当归、川芎、红花、炮姜、桃仁、五灵脂等同用。

心、腹痛可配五灵脂、高良姜、香附、元胡、乳香、没药等同用。据近代用动物实验研究报导,本品有收缩子宫作用。

本品为黄色粉末状,外伤出血时用此粉擦于伤口,可止血。对口舌生疮、皮肤湿疹,可用炼过的猪油或蜜调合本品如膏状,敷患处,有滋润、凉血、消肿作用。

五灵脂活血散瘀!偏于温散。蒲黄活血化瘀,兼能凉血、止血。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血虚无瘀滞者,应慎用。

穿山甲

穿山甲处方上常写炙山甲、炮甲珠或炒甲片。味咸,性微寒。主要有通经络、活瘀血、消痈肿,下乳汁的作用。性善走窜,能直达病所。

由血病气滞而引起的胁肋疼痛,可配合白蒺藜、片姜黄、元胡、香附、川楝子等同用。对血瘀而致的月经闭止,可配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茜草、牛膝、泽兰等同用。

对风寒湿痹导致的手足麻木,四肢疼痛、拘挛等症,可用本品通经络,活气血。常配合羌活、防风、天麻、川芎、当归、独活、桂枝、伸筋草、威灵仙、络石藤等同用。

痈肿毒疮初起,多由气血凝聚,塞遏血脉影响气血运行,热毒内聚而致。可用本品配合皂刺、归尾、赤芍、红花、乳香、没药、银花、花粉、贝母、防风、白芷、陈皮(外科正宗、仙方活命饮)等同用。本品治痈肿疮毒,未成脓者,可使消散,已成脓者,可促使破溃。如已破溃者,则不适用。

妇女产后因气血瘀滞而致乳房胀硬、乳汁不下者,可用本品配合王不留、通草、路路通等同用。我常用当归三至四钱、花粉四钱、党参三钱、炙山甲三钱、王不留四钱、通草三钱、路路通三钱,水煎服,治疗产后乳汁不下或乳少,如乳房胀痛发硬而乳汁不下(不是乳汁少而是不通)者,可去党参、花粉,再加漏芦三至四钱,炙山甲与王不留的用量也可再酌情加重些,如乳房软、乳汁少而不下者,可适当加重党参、花粉、当归的用量,并且再加服猪蹄汤,或再加黄芪、生白术等同用。

我治疗病程较久、病情较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半身不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时,常在应证汤(丸、散)药中,加入适当量的炙山甲,除加强通活血脉外,并有引药“直达病所”的作用,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的帮助,谨提供参考。

地龙通经活络,性偏下行,长于治腰、膝、腿、脚之疾。穿山甲通经活络,力达全身,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的不通和疼痛。

王不留偏于治由于血脉不通的乳汁不下。穿山甲偏于治由于经络阻滞的乳汁不下。

皂角刺与穿山甲均能破溃痈肿疮疡,但皂角刺兼能搜风、消痰结,穿山甲偏于通经活络、消肿排脓。

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钱。.

无经络瘀滞及痛疡已破溃者,不宜用。

王不留

王不留又名王不留行,味苦甘,性平,其性走而不停故名“不留”。功能通血脉、除风痹、下乳汁。

对因血脉不通,气血闭塞而致的月经闭止、痈疡肿痛等,均可随证选用。例如经闭可配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茜草、牛膝、泽兰、香附等同用。痈肿可配归尾、赤芍、连翘、皂刺、炙山甲、红花、白芷等同用。

前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经验和理论。本品能通经活血,使血畅行,血行风自灭。故可用于风、寒、湿、瘀血等引致的肢体关节痹痛。常配合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红花、威灵仙、赤芍、炙山甲、鸡血藤等同用。

王不留最常用于下乳。劳动人民中间流行着“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的经验。妇人产后乳汁不下,可用本品配合穿山甲、路路通、沙参、麦冬、通草等同用(参看穿山甲项下)。

通草、王不留均能下乳,但通草味淡体轻,能使阳明经精气升发上达而下乳汁,王不留入阳明、冲、任经血分,通血脉而下乳。

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钱。特殊重症,有时用五钱至一两。

孕妇及无血脉癖滞者忌用。

泽兰

泽兰味苦、甘、辛,性微温。主要作用是行血、利水。补而不滞,行而不峻,性质和平。常用于以下情况:

1.月经不调:因宿血病滞而月经后错或二、三个月来一次者,可用本品破宿血调月经,常配合当归、川芍、牛膝、赤芍、红花、桃仁等同用。

2..产后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而小腹作痛者,可配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红花、益母草等同用。

3.产后水肿:本品能利尿消水肿。常配合防己、茯苓、泽泻、车前子、川芎等同用。

我常用泽兰配牛膝加入应证汤药中,治疗瘀血腰痛(痛处固定、或有扑打跌损病史、舌有瘀斑等)有效。前人有牛涛配泽兰可利腰膝间死血的经验。证之临床,确有一定效果。

我治疗早期肝硬化有少量腹水者,常以泽兰配合水红花、防己、抽葫芦等,一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有助于消腹水,仅供参考。

益母草、泽兰皆能行血利水,但益母草行血调月经的作用较优。泽兰除行血通经外,还有消水的作用,尤其是对与血分有关的水肿,效果较好,如血臌的大肚腹水常随证选用。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重症可再加多些。

益母草

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专入血分,功能行瘀血,生新血。行瘀血而新血不伤,养新血而瘀血不滞。兼能利水消肿。

本品为妇产科最常用之品,无论胎前、产后,皆可随证选用。前人称它为“经产良药”。例如:月经不调,可配川芎、当归、白芍、丹参、白术、香附、茺蔚子(如益母胜金丹)等同用。难产或胞衣不下,可配磨香、当归、川芎、乳香、没药、黑荆芥等同用。

益母草膏(益母草八十两、生地二两、白芍一两半、当归二两、川芎一两半。用水煎透,炼蜜收膏)有和血顺气、养肝益心、调理月经的作用,胎前、产后诸疾皆可服用。有的方中还有木香。药房中有成品出售。

本品还有利水作用,对肾虚气化不利而小便少,引致慢性水肿,腰脚皮重,食后腹部胀闷,面色苍黄,行动困难,精神疲倦等。可用本品配茯苓皮、冬瓜皮、车前子、茯苓、泽泻、桂枝、淫羊藿等同用。或每日用益母草四两,煎汁毫升,分为三次服。

近些年来有人报导,本品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

据近代实验研究报导,益母草有增强子宫收缩力的作用,其作用与脑垂体后叶素、麦角相近似。益母草与益母草子有降血压作用,益母草子含有维生素人类物质。

用量一般为二、三钱。特殊情况有时用到一、二两。

益母草子名茺蔚子,作用与益母草近似,但兼能明目益精,行中有补。常用于肝热而致的目赤肿痛、目昏、和眩晕、头痛、心烦等症。用量一般一至三钱。瞳孔散大者忌用。

骨碎补

骨碎补味苦,性温。主要功用是活血、止血、补肾接骨。兼能祛骨风、治牙痛。常用于外伤骨折,肾虚久泻,骨痛、牙痛等症。

1.外伤骨折.本品能入肝肾活血祛瘀、止血,接骨续筋,外伤骨折常配合当归、红花、桃仁、苏木、续断、乳香、没药等同用。

2.肾虚久泻:本品能入肾,肾司二便。久泻多属肾虚,不可专责脾胃。可配合补骨脂、肉豆落、吴茱萸、五味子、炒山药、茯苓、赤石脂、制附片等同用。

补骨脂、骨碎补皆能补肾。但补骨脂偏用于温补肾阳,治五更泄泻。骨碎补偏用于祛骨中毒风,治痿痹骨折,并能坚肾固齿。

续断疗折伤,主治在筋。骨碎补疗折伤,主治在骨。

寻骨风治风寒湿痹之骨痛。骨碎补治毒风瘀血之骨痛。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刘寄奴

刘寄奴味苦,性温。专入血分,通行走散。主要功用是破血通经,内服可一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血作痛、跌打损伤等。常配合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泽兰、乳香、没药、元胡等同用。

外用,可敷治跌打损伤、或金刃破伤。对外伤又有活瘀止血作用。

我常以刘寄奴(取其通行走散)配柴胡、黄芩、皂刺、白蒺藜、红花、泽泻、焦三仙、槟榔、茜草等,用于传染性肝炎,对恢复肝功、消除症状、解除肝大等,有一定帮助,仅供参考。

骨碎补破血,尚能补肾,长于治骨折。刘寄奴破血,通行走散,无补力,但外用能活瘀止血,长于治金疮破伤。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无病血者慎用。

苏木

苏木味甘、咸,性平。入三阴经(少阴、太阴、厥阴)血分。主要有活血化病、行血祛风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儿种情况:

1.中风:对中风失语或半身不遂,前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经验和理论。本品既能行血又能祛表里风邪,符合“血行风自灭”的精神,故常用于中风。可配防风、桑枝、红花、赤芍、桃仁、地龙、片姜黄、胆南星、茯苓、半夏、竹沥等同用。

2.血心腹痛:因瘀血而致的胃脱痛,可配五灵脂、蒲黄、香附、高良姜、苏梗等同用。腹部搅痛,刺痛,可配当归、赤芍、白芍、丹参、元胡、吴黄、五灵脂、乌药、木香等同用。

3.产后腹痛、胀闷:产后瘀血未尽而腹痛、腹胀、闷痛欲死等症,可用本品配当归、红花、桃仁、炮姜、川芎、益母草、元胡、紫苏等同用。

4.跌扑损伤:可配合乳香、没药、骨碎补、续断、当归、红花、牛膝等同用。

前人经验认为苏木有治“心腹搅痛”的作用。根据这一经验,我常用本品五钱至一两,配合瓜萎一两、薤白三钱、檀香二钱(后下)、五灵脂三钱、红花三钱、蒲黄三钱、槟榔三钱、远志三钱、获神木五钱,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心绞痛,可有一定效果,仅提供参考。

红花行血,长于破瘀,多用破血,少用养血。苏木行血,长于祛风,多用破血,少用和血。并能祛风。

茜草行血通经,兼能止血(炒用)。苏木行血通经,兼能消肿止痛。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特殊情况可用五钱至一两。

茜草

茜草又名红茜草,味苦、微酸,性微寒。生用能行血活血,消瘀通经。炒炭用可以止血。常用于以下情况:

1.月经闭止:妇女月经不通,可用本品一两,黄酒煎服,有行血通经作用。《内经》有四乌贼骨一蕙茹(即茜草)丸方,用乌贼骨四两、茜草一两,为细末,用麻雀卵和为丸,每次一至二钱,一日二次,用鲍鱼汤送下,治女子血枯、月经衰少不来。我曾用本方治愈一青年女子,月经闭止一年半左右,骨蒸盗汗,消瘦颧红,气短疲倦,行动无力,医院检查,未找到确切原因,经服用滋阴清热、养血舒郁等应证汤药,同时兼用上述丸药,治疗约三个月左右,月经即渐通,诸症逐渐消失而愈,目前此人已将近四十岁,身体健康,在工厂工作。仅供参考。

2,跌打损份、血病肿痛:可用本品配合红花、赤芍、苏木、乳香、没药、骨碎补等同用。

3,吐血、咳血:由于血热或血癣而致的吐血、咳血、衄血等失血症,可用本品炒炭用,既能止血,又不致发生瘀血。常配合生地、阿胶、三七、藕节、白芨等同用。据近代研究报导,茜草炭有缩短家兔出、凝血时间的作用。

4.妇女崩漏:对子宫出血(突然大出血叫崩,时常小量出血不止叫漏),可配合桑寄生、川断炭、炒白术、阿胶珠、棕桐炭、艾炭、当归、益母草、冤丝子、赤石脂等同用。

另外,根据本品有治“风痹、黄疸”的作用。可与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穿山龙等配合,用于关节炎的关节疼痛。配茵陈、桅子、黄柏、车前子、泽泻等,用于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黄疸。

紫草茜草均能行血活血,但紫草偏用于透发斑疹,兼通二便,茜草偏用于通经活血,兼治崩漏、便血,止血作用优于紫草。

用量一般二、三钱。特殊情况可用至一两。

血虚、血少者不宜用。

赤芍

赤芍味辛苦,性微寒。与白芍有相类的作用,但赤芍偏于活血散瘀,凉血,消痈肿。常用于以下情况:

1.血热吐、衄:常配合生地、丹皮、犀角、元参、白茅根等同用。

2.血瘀经闭:常配合当归、川苟、桃仁、红花、香附、牛膝、茜草等同用。

3.跌打损伤、血血瘀作痛:可配合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续断、骨碎补等同用。

4.胁肋疼痛:胁肋部属肝经,本品能入肝经、活血通络,凉肝清热。可配柴胡、香附、郁金、枳壳、片姜黄、川楝子等同用。

5.痈肿疮毒:血中毒热郁壅瘀滞而生痈肿疮毒,可用本品凉血活血、散瘀消肿而止痛。常配合银花、连翘、白芷、天花粉、蒲公英、野菊花、地丁、炙山甲等同用。

总之,凡因血瘀、血热而引致的疼痛、红肿、出血、斑疹等,皆可随证选用。

白芍偏于养血柔肝,性收而补,善治血虚疼痛。赤芍偏于行血活血,性散而泻,善治血瘀疼痛。

丹皮泻心经之火,除血中伏热而凉血和血。赤芍泻肝经之火,行血中瘀滞而活血散瘀。

用量一般为一钱半至三钱。

腹中冷痛、腹泻及无癣血者忌用。不可与藜芦同用。

血竭

血竭味甘、成,性平。内服有活血散瘀、除血痛的作用;外用有去腐生肌、收疮口的作用。

凡一切血瘀、血聚而引致的疼痛、痈肿等都可选用。例如瘀血心痛,可配瓜萎、薤白、五灵脂、红花、细辛、桂枝等同用。瘀血积滞腹痛,可配当归、红花、元胡、炮姜等同。跌伤、骨折、病血疼痛,可配苏木、续断、乳香、没、骨碎补等同用。跌打损伤最常用的成药,如七厘散(血竭、乳香、没药、红花、儿茶、麝香、冰片、朱砂)等等。

我对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疼痛表现为血瘀证(疼痛较固刺痛、舌质青紫或密斑明显、脉涩)者,常用血竭粉二至五分,装入胶囊中,随汤药吞服。或再加三七粉一、二分。对活血止痛有帮助。其他血瘀明显的证候,也有时使用。如用一七厘散(服法同上)效果更好。仅提供参考。

外科多外用,常配入生肌散类药物中使用。

用量一般内服一次二分至八分,一日两次,为丸剂或装胶囊中吞服。外用适量即可。

本品性急不可多用,久用。

水蛭

水蛭味苦、咸,性平,有毒。主要作用是破血活瘀、散对血瘀所致的经闭癥瘕,可配合当归、桃仁、红花、三棱、莪术、黄芪、知母、泽兰、牛膝等同用。

伤寒病六七日,表证仍在(恶寒、发热、头痛等),或已无表证,脉沉,小腹硬满,拒按,小使自利(注意如小便不利即非蓄血证),其人喜忘,或狂躁,大便色黑,为蓄血证。应用抵当汤:水蛭二十个(猪脂炒黑)、虻虫二十个、桃仁十五个、大黄三钱(看具体情况而定)水煎,分两次服。下瘀血则愈。

据近代研究报导,水蛙含有水蛭素,水蛭素能延缓和阻碍血液凝固,从而有抗凝血作用。

用量一般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或二分至六分,为细粉,装胶囊服用。,

本品破血力猛峻,孕妇及无严重瘀血者,均忌用。

虻虫

虻虫味苦,性微寒。有毒。有破血逐瘀、消瘀通经作用。常与水蜓同用。例如:

腹中有瘀血积块(瘤块),月经闭止不来者,可用本品配、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当归、赤芍等同用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配丹皮、骨碎补、续断、乳香、没药等同用。

水蛭与虻虫虽都有破血逐瘀作用,但水蛭药力较缓而作用持久,偏入肝经、膀胧经,逐瘀效果较好。虻虫破血力较水蛭更猛峻,遍行经络,通利血脉,服后即可致泻,(药力过后即止),逐病效果不如水蛭较稳。二药常配合使用,可使相得益彰。

用量一般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或研末服。

孕妇及无瘀血者忌用。体弱者慎用。

蛰虫

蛰虫又名土鳖虫。味咸,性寒。有破瘀血,消癥痛经,续筋接骨的作用。

临床上用于活血通经、消癥瘕的药方有大黄鹰虫丸:大黄、蛰虫、干漆、蛴螬、赤芍、甘草、桃仁、生地黄、虻虫、水蛭、黄芩、杏仁,蜜丸,每个一钱(市场上有成药出售)。主治血瘀不通引起的经期不准、经闭不通、积聚痞块、血瘀腹痛、身体瘦弱、午后发烧、肌肤甲错(高度的干燥不润)、干血痨症。遇有上述诸症,我时常使用此丸,每次一丸,一日两次,温开水或温酒送下。重病可配合应证汤药服用。效果可靠而且平稳。

在猩红热、丹毒等急性热病中,或其他热毒瘀血壅滞于舌部,而致舌头的一部分或全部肿大、发硬,疼痛剧烈,口流唾涎,咀嚼、咽下均感困难,前人称为“木舌”,可用魔蛰虫二钱、食盐一钱,研末服,一日两次,或煎汤服。也可同时用蛰虫煎汤含漱。

本品有活瘀血、续筋骨的特殊作用,凡是跌打损伤、骨折筋断等症,可配合乳香、没药、龙骨、自然铜、三七、海风藤、骨碎补、川续断等为细末,配入脚香少许,温酒服用。外科接骨方药中,多有本品。对闪腰岔气,疼痛不能转侧,也可用魔虫九个,焙黄研末,一日分两次服用。或配合牛膝、泽兰、续断、狗脊、桃仁、赤芍等煎汤同服。

过去市场上曾将龙虱当做蛰虫,而另将土鳌虫分开。根据文献记载及目前市场出售情况,现在土鳌虫即蛰虫,龙虱不再叫蛰虫。

虻虫破血,遍行经络,能祛除真气运行难到之处的病血。蛰虫破血。搜剔血积,接补筋骨折伤又为其专能。

用量一般五分至一钱半。入汤剂可稍多,入丸散可稍减。

孕妇及无瘀血者忌用。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要花多少钱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ze.com/fsxjtzzj/6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