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讲一下治疗痹痛的一张方子,叫身痛逐瘀汤。
这张方子在大学教材里面一般不学,在中医内科学里面也很少提到身痛逐瘀汤,但是这张方子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
原来我们学了很多治痹痛的方子,但是我在临床验证过程中慢慢地就淘汰了很多,因为发现疗效并不怎么样,反而是使用身痛逐瘀汤比较多。
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效。
几年前我曾接诊过一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当时他已经左下肢间歇性跛行有三个月了,自发病以来,常常感觉小腿肌肉疼痛,停止行走后疼痛逐渐缓解,但在此行走症状又出现,并且逐渐加重。
查看其舌苔暗红、苔白、脉沉。
辩证分析:患者主症为间歇性跛行,进行性加重,左小腿。左下肢脉痹腘窝憋胀痛,停止行走,休息后缓解,故诊断为脉痹。舌质暗红,苔白,脉沉亦为湿热瘀滞之象。本病病位在血脉,证属虚实夹杂。
治则治法:清热化湿,活血通脉。
方名:身痛逐瘀汤,四妙丸,白虎汤,自拟方
方剂组成:川牛膝、地龙、羌活、秦艽、炒香附、苡米、伸筋草、没药、生石膏、知母、老鹳草、当归、川芎、黄芪、苍术、黄柏、五灵脂、桃仁、红花、甘草。30剂,1剂/天,水煎服。
“痹症有瘀血说”,但不是讲痹症都是瘀血,而是说痹证存在有瘀血这个因素,“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只要是疼,就叫痹证。
“明知受风寒”,我们认为是受了凉了,但是用温热发散药后却不好;明知是感受了湿热了,但是用利湿降火的药却没有疗效;时间长了,肌肉就消瘦了,有的医家认为是这里边存在有阴虚了,看到消瘦了,有阴血不足了,那么就用滋阴药,还是“不效”。
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说病浅的时候比较容易治疗,病在筋骨呢,就实难见效了,不过确实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痹证越久,治疗起来的难度就越大。
“总逐风寒,去湿热”,用祛风寒、祛湿热的药,则“已凝之血,更不能活”,无论你是用祛风寒的还是祛湿热的,你都解决不了瘀血的问题,也就是血凝的问题。
说“明此义,治痹症何难”,你要知道这个瘀血的道理了,那治疗痹症有什么难的呢?“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故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