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痛,那里痛,全部都是压力惹的祸
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病患有全身慢性肌肉酸痛,可能伴随失眠、焦虑和忧郁等症状,致病机转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台湾一个研究团队,找到纤维肌痛症可能的生理与心理致病机转和关键抑制剂,论文于年9月发表于国际风湿免疫科权威医学期刊(Annals?oftheRheumaticDiseases)。

无药可医的纤维肌痛症

「纤维肌痛症」最常见的症状是全身肌肉慢性酸痛,伴随疲劳、失眠、焦虑和忧虑,有时被称为稍微累一点就全身酸痛的「公主病」。目前医学对于该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病人往往不断转诊仍找不到明确病因,因此也尚未有专属用药,只能先缓解症状,但效果相当有限。

不过临床上发现,日常生活精神压力会诱发或加重纤维肌痛症症状。多数病患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可能有家庭、亲友、经济、工作等各种问题。只是心理压力和纤维肌痛症到底谁是因、谁是果?背后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在此之前,先来看看酸痛是怎么引发的呢?

组织酸化诱发酸痛

过去研究认为组织酸化会诱发酸痛。?年德国人曾做过人体实验,直接把酸性物质注射入人体,结果发现真的会引起痛感,而且流速越快、越痛,初步证明酸与酸痛的因果关系。但酸是透过什么样的分子机制来刺激痛觉神经,却一直没有定论。

我们身上各个组织都有痛觉神经,神经上有许多可被酸给激活的离子通道或受体分子,最重要的包括酸敏性离子通道(ASICs),以及辣椒素受体蛋白(TRPV1)等等。实验发现,如果以药物抑制ASICs或TRPV1,五天后再次的肌肉酸化刺激就无法诱发慢性疼痛。但是,如果再次的肌肉酸化刺激发生于第二天,仍会诱发7~10天的疼痛过敏化现象。因此,可以推论出,第一次肌肉??组织酸化不仅是诱发短暂的疼痛过敏化现象,也让肌肉痛觉神经产生了可塑性变化,所以五天以内再次肌肉酸化刺激,就足以发展成慢性疼痛。

纤维肌痛症疗法现曙光

很多纤维肌痛症患者的病因可能是长时间一直受压力刺激,体内会持续产生氧化脂质LPC16:0,导致肌肉长期慢性酸痛,「这也能说明一个奇特现象:许多纤维肌痛症病患即使用药也不见效,但当压力源去除,像是搬离不幸福的家庭,全身酸痛就可能突然不药而愈。」。

研究人员证明氧化脂质LPC16:0是引起酸痛感的祸首后,就可以尝试去阻断它产生。研究团队用一种可以抑制这种酵素的药物–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剂(platelet-activatingfactor-acetylhydrolaseinhibitor;darapladib),打到小鼠的身上,果真成功降低压力造成的疼痛反应,此发现已申请国际专利,未来可望运用在纤维肌痛症临床治疗。

建立酸觉理论,寻找新一代止痛药物

酸是酸、痛是痛,两者并不一样。

这点对华人没有问题!中文词汇中有又酸又痛、腰酸背痛等,可是在许多国家语言中只有关于疼痛(PAIN)的词汇,没有单独提到酸觉的字汇。目前国际上只有对于疼痛的定义,把酸痛视为同一件事,或认为酸只是比较轻微的痛觉。

但是酸痛成因其实相当复杂,与组织酸化的关系也有待厘清!

比方说,酸可能引起疼痛,但你知道它也有止痛的效果吗?在小鼠肌肉酸化实验中发现,同时抑制ASIC3与TRPV1,可抑制酸所诱发的疼痛过敏化现象。但奇怪的是,第二天对于小鼠再次进行肌肉酸化刺激,虽然ASIC3与TRPV1这次没被抑制,但小鼠竟完全没疼痛反应!由此得知:除了ASIC3与TRPV1之外,还有一个未知、但是很重要的受体参与反应。这个神秘的受体是一个可以止痛的酸敏性受体分子,让止痛的效果从第一次实验延续到第二次!

这个受体分子被刺激后,会促使感觉神经末梢释放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物质P。当痛觉神经被刺激后,在肌肉端的神经末梢会释放物质P,物质P会抑制神经活性,达成止痛作用,宛如酸痛的煞车系统。通过抑制物质P,一次肌肉组织酸化就足以诱发慢性疼痛,让小鼠无止尽痛下去。

既然酸可以诱发疼痛、又可止痛,那么酸痛病人到底是抱怨酸,还是痛呢?酸显然不只是一种轻微的痛觉这么简单!这个「酸止痛」的神奇现象,提供了酸与痛的另类思考,物质P也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止痛药物。

要正视酸痛的不同,分别了解酸、痛背后各自的分子病理机制,才能发展更有效的止痛或止酸疗法,惠及更多受到慢性酸痛折磨的病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ze.com/fsxjtzyy/9594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