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白人男性因咳嗽2年就诊。咳嗽为干咳,夜间加剧。咳嗽始于两年前去南美旅行后的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家庭医生处方抗生素后患者症状无改善;改用沙美特罗联合氟替卡松雾化吸入后,症状有轻微改善。
患者既往病史包括至少5年的间歇性关节肌肉痛、2年盗汗史(目前已缓解)。关节痛累及颈、肩、腕、手、髋和踝,平均每次发作持续2周,之后完全缓解。在这些症状初发的最初2年,患者就诊于风湿科,查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可提取的核抗原、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HLA-B27结果阴性。PPD试验阴性,胸片检查及腹部B超结果阴性。此外,患者既往2年内还有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考虑静脉淤血),患者因此使用加压弹力袜。无其他临床显著医疗病史。患者无吸烟史,仅有极少量饮酒。无宠物。仅按需使用吸入剂以及布洛芬。
肺功能检查包括流速-容量曲线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乙酰甲胆碱最大吸入剂量16mg/mL时FEV1下降9%,占预计值89%。胸部CT显示轻度支气管扩张,无其他显著异常。
患者拒绝行食管PH监测,但是同意接受PPI治疗。但未继续进行随访。
3年后,患者又因持续6个月的新症状再次就诊。症状始于肠道胀气、饱胀感和少量腹泻;此后腹泻在6周内逐渐减轻,胀气和饱胀感在数月内逐渐缓解,患者将其归因于膳食纤维摄入的增加。消化道症状出现两个月后,患者突发严重腿疼并且难以行走。数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是仍有肌肉关节痛并伴有间歇性咳嗽,服用PPI后,症状无缓解。
腿疼发作一个月后,患者又出现了严重的头痛,持续了两天,并且出现一过性的双目失明,因此就诊于急诊。C反应蛋白(CRP)为44.7mg/L,正常。血沉为69mm/H(正常值<25mm/H)。血红蛋白13.5g/dL,白细胞计数8.7×/mm3。血电解质和肌酐正常。头部CT正常。初步诊断为颞动脉炎及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开始服用泼尼松(每日60mg),并转诊至风湿科。
2天后头痛缓解,未再出现失明。数周后颞动脉活检报告显示无血管炎。由于患者服用泼尼松后神经系统症状迅速缓解,因此患者继续服用泼尼松并随访数月。患者指出其慢性肌肉关节痛有显著缓解,咳嗽和长时间站立后的下肢水肿也有了轻微缓解。但是当泼尼松逐渐减量至10mgqd时,患者的咳嗽和关节痛恶化,但神经系统症状未复发,患者再次就诊于呼吸科。
胸腹部CT提示轻度间质性肺水肿和少量双侧胸腔积液,肺主动脉直径扩张至30.9mm,少量心包积液。腹部数个肿大淋巴结,考虑淋巴瘤可能大,近端空肠局灶扩张不良,肠壁增厚(图1)。
图1
患者无浅表淋巴结肿大,高度怀疑淋巴瘤,建议行剖腹探查及淋巴结切除活检术。活检结果显示革兰阳性杆菌(图2)。经食管心超示主动脉瓣无冠窦有一活动性赘生物。(图3)。
图2
图3
据以上信息请大家讨论: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诊断正确或分析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者将酌情给予积分奖励)
=================================================
最终诊断:Whipple病
患者转诊至心内科,考虑赘生物为可能是Whipple病的并发症,建议抗菌药治疗并随访。开始抗菌药物治疗两周后,患者的咳嗽、水肿、肌肉关节痛以及疲乏感完全缓解。多次心超提示赘生物在开始治疗后六个月时治愈,有瓣膜返流(图4)。
图4
病例点评
慢性咳嗽持续超过8周很常见,其常见病因是支气管扩张、胃食管反流综合征(GER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火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漏综合征)。
本患者除了咳嗽以外的其他症状(水肿、关节肌肉痛、盗汗、腹泻、头痛等)提示他所患的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
在本例患者中,Whipple病是真正的病因。Whipple病是一种罕见的累及多器官的慢性感染病。其病原体为T.whipplei,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微生物。通常认为它通过粪-口传播。这种病原体是人体中生长最慢的细菌之一,需要约18天才能繁殖一代。本病的易感因素包括男性、白人、中年、卫生条件较差、特殊的基因易感性等。
Whipple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样,典型特征包括体重降低(92%的患者),腹泻(76%),关节痛(67%),腹痛(55%),发热(38%),核上性眼肌麻痹(32%),头痛(10%),贫血(85%),淋巴结病(60%),心内膜炎(30%,和通常为培养阴性)和肺部受累(在30%到40%,大约一半的患者有咳嗽)。典型表现是关节炎的前驱症,其次是持续的腹泻和体重减轻;关节炎可先于胃肠症状出现前持续多年。神经系统症状尽管进行治疗,也可能不可逆。
尽管咳嗽在许多Whipple病患者中都可以见到,但Whipple病是慢性咳嗽的罕见原因。咳嗽是本病例的核心症状。在一个小样本研究中,有呼吸系统症状的Whipple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气短、干咳,影像学表现有肺间质性病变、胸膜渗出以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本例患者是在淋巴结活检后偶然间发现T.whipplei而诊断出Whipple病的,其他诊断的方法还包括胃镜活检和免疫组化染色。活检镜下肉眼表可见浅黄色的十二指肠粘膜以及淋巴管扩张,免疫组化检测可以提高组织学诊断率。PCR法检测16S核糖体RNA基因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是这不能用于单独诊断Whipple病。培养对本病的诊断没有很大的帮助,因为T.whipplei生长很慢并且需要特殊的培养技术。血清学检测不具有特异性。
目前关于Whipple病治疗的随机队列研究尚未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病例研究来指导治疗。一线治疗方案为头孢曲松2gqd共2周,继以1年的复方新诺明mgbid,其治愈率高于单用四环素类药物,尤其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更是如此。对于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或是坚持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多西环素加羟氯喹可能是头孢曲松加磺胺类药物的替代方案。单纯抗菌药物治疗对于Whipple病相关的心内膜炎往往是有效的。
Whipple病另一个著名之处在于它常常「伪装」成其他炎性疾病(比如结节病),因此许多患者往往会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尽管有些文献报道了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相关症状缓解,但更多的文献则报道了应用激素后的症状恶化。
这个病例展示了识别Whipple病的困难之处,它的罕见性以及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往往导致了诊断的滞后(部分病例在症状出现2~6年后才被诊断)。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关节痛、有消化道或全身性症状的患者,都应该想到慢性T.whipplei感染的可能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