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高温作业环境属于物理因素,低强度、作业时间短的物理因素对人体并不会构成伤害。物理因素不同于化学因素会对人体嗅觉、味觉、呼吸产生刺激,它无色无味的存在,不易被发觉。不过物理因素一旦发生职业伤害,往往都是因为长期、高强度在某一环境下工作,从而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发生。
低温作业也会导致职业病
案例一:小李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在冷冻库当工人,工作虽然不累但很积极,经常长时间坚持在冷冻库内工作。几个月后小李出现肌痛和腰痛等病症。
小李的症状是典型的低温作业也会导致职业病。低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在低温环境下人体中心体温低于35℃时,即处于过冷状态。低温对人体的影响表现为:一是引起局部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长短有关;二是产生全身性影响。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如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接着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中心体温降到30~33℃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的作用,将会发生死亡。长期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劳动(如冷冻库工人)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患等。
常见行业:冷冻、冷藏作业,冬季室外作业等。
低温作业、冷水作业导致职业病的预防措施: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作业,避免或减少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控制低温作业、冷水作业时间;穿戴防寒服(手套、鞋)等个人防护用品;设置采暖操作室、休息室、待工室等;冷库等低温封闭场所,应设置通信、报警装置,防止误将人员关锁。
夏季高温作业易发职业性中暑
案例二:小刘随检查团进行露天安全检查,当天太阳很大,小刘由于走得急,忘了带遮阳用具,刚开始小刘还感觉良好,但过一段时间后便感到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最后竟晕倒在地。
小刘晕倒是因为中暑。夏季高温作业导致的中暑很常见,特别是在露天工地作业的工人,严重中暑还会导致死亡。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高气温合并高气湿、强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高温作业环境可能导致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引起中暑(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长期高温作业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高温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温烫伤、烧伤,人体皮肤温度达41~44℃时即感到痛,超过45℃即可迅速引起皮肤组织损伤;二是全身性高温反应,当局部体温达38℃时,便产生不舒适反应。全身性高温的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视觉障碍(眼花)、癫病样抽搐等。温度过高还会引起虚脱、肢体僵直、大小便失禁、晕厥、烧伤、昏迷、直至死亡。
高温作业中所引起的急性病(中暑)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日射病和热痉挛。
日射病是由于头部受强烈的太阳辐射线(主要是红外线)的直接作用,大量热辐射被头部皮肤及头颅骨吸收,从而使颅内温度升高所致,多发生于夏季露天作业人员。主要症状为急剧发生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烦燥不安,重者可能有惊厥、昏迷。
高温作业行业有:炼钢、炼铁、金属铸造、金属热处理、造纸、陶瓷、玻璃的烧制及夏季的野外作业等。
高温作业防护措施:
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置热源隔热屏蔽(热源隔热保温层、水幕、隔热操作室、各类隔热屏蔽装置);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温度;供应清凉饮料;减少持续高温作业时间;使用隔热服等个人防护用品等。
防止烈日下曝晒。作业环境要保持通风,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过度疲劳,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在劳动和工作时,戴上草帽或安全帽。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清淡,不宜多食油腻食品;保证睡眠时间充足;如果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出汗、口渴、恶心、胸闷、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并服用防暑药品、清凉饮料,防止病情继续发展;如果已经发生中暑,应尽快将病人抬到阴凉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些,用温水擦拭全身,或用凉水敷头部。如病人神志清楚,可让其多饮用一些凉水或糖盐水。
来源:《江苏安全生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