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女性患胰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治疗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1临床资料

患者因上腹部伴腰背部疼痛不适2月余,门诊拟以“胰腺体尾部占位”收入院。入院查体神智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未见于、湿性啰音,腹软,左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莫非氏征(一),肾区无叩痛。

2入院查体

CT检查:上腹部CT平扫见胰腺体积增大,轮廓欠光整清晰,胰腺体尾部沿胰腺周缘呈包壳样生长的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匀,CT值22~28HU,脾门结构受侵及。增强扫描,动脉期包壳样生长的软组织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及平衡期胰腺实质呈均匀强化,胰周软组织密度肿块呈延迟性进行性强化,CT值达40~45HU,根据动态强化特点,考虑胰腺良性病变的可能,不排除特殊类型胰腺肿瘤。

3手术治疗

患者入院后行胰腺体尾部切除+脾切除术+部分横结肠切除。

4病理诊断

术中探查:腹腔内无腹水,肝脏质地色泽正常,表面未见可疑结节,胆囊缺如,胰头部质韧,未触及肿块,胰腺体尾部见一15cm×6cm大小肿块,质地较硬,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广泛浸润,侵犯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部分横结肠及左肾包膜,脾脏明显肿大,胃壁静脉明显扩张、迂曲。肠系膜根部可见肿大淋巴结。

术中诊断:胰腺体尾部癌。术后病理报告:胰腺体尾部IMT。肿瘤细胞呈梭形,异形不明显,切缘未见肿瘤组织,肿瘤侵犯脾脏及结肠外环肌层,胰腺周淋巴结未见肿瘤侵犯。免疫组化:CD20(+)、LAT(+)、CD7(+)、MUML(+)、PSC(+)、Ki67(+)、SMA(+)、SMA(+)、TOPO(+)、ALK(+)。

患者病理确诊后辅以放化疗,追踪病例7年仍健在存活,复查CT病灶部分复发。

5讨论

病因与发病机制:IM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变,病理学证实其由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炎症细胞构成。迄今为止其病因未明,最初认为该病是炎症或创伤后的增生反应,而非肿瘤性病变,年WHO分类中将IMT归位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并认为该病是一种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局部有复发倾向,少数可发生转移嘲,在已报道的病例中检测到herpesvirus一8DNA序列和人IL-6及cyclinD1过表达。

IMT是主要发病于儿童和年轻人的内脏和软组织的肿瘤。最多见于20岁以内,以年轻女性居多。常见发病部位是肺、肠系膜和网膜口吲,偶发于纵膈、胰腺、乳腺、泌尿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病理特点:组织病理学上主要由肥胖或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疏松排列,周围有水肿性黏液样背景,其中有大量血管和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类似肉芽组织、结节性筋膜炎或其它反应性病变。

数字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显示所有IMT的胞质波纹蛋白呈弥漫强阳性,梭形细胞胞质SMA和MSA从局灶至弥漫性阳性。多数病例结蛋白阳性,ALK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约50%的IMT胞质阳性。

临床表现与预后:该病多表现为左上腹部或背部胀痛或隐痛,多数病例在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其病情进展缓慢,可以呈侵袭性生长,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已有的文献报道示肺外的IMT复发率约为25%。虽然在组织病理学上其属于低度恶性的肿瘤.但目前多数主张辅助以化疗和放射性治疗以控制肿瘤术后的复发。

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生在胰腺的IMT临床十分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多缺乏特异性,从影像学上诊断较为困难,临床确诊多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确诊。本病主要与胰腺癌相鉴别,仔细阅读和分析其CT动态强化扫描片,也可发现该肿瘤与发生在胰腺的其它肿瘤有区别的一些特殊表现。

从肿瘤组织的强化特点看,其增强呈延迟性轻中度强化表现,与胰腺癌的乏血供强化特点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其瘤体包绕血管并浸润性生长,与胰腺癌的嗜血管、嗜神经生长的特性极为相似,但从强化的表现看又与胰腺癌有不同之处,从三期扫描的影像表现看胰腺腺体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其生长是沿胰腺周缘呈包壳样浸润性生长,且胰腺癌早期往往并发肝脏及腹腔淋巴结转移,而本例病变瘤体组织虽大,但肝脏及腹腔淋巴结未见转移灶。

故CT检查结合综合分析:首先考虑良性病变,不排除特殊性胰腺肿瘤。因该病临床罕见,影像表现缺乏特点,要达到明确的影像诊断确属不易,明确诊断必须依靠活检或手术病理。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







































白癜风用药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ze.com/fsxjtzyy/2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