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一直是临床疾病诊疗的重点和难点。《中华传染病杂志》编委会于年底发布了《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
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可将发热待查分为4类: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后三者统称为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
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可归纳为4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不同时期、地区、年龄的患者以及不同医疗资源造成发热待查的病因谱构成比例不同。
病因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超过种,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4类:
(1)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成人still病、SLE是年轻患者常见病因,老年患者中风湿性多肌炎/颞动脉炎等发病率上升。
(3)肿瘤性疾病:随影像学技术普及,易被早期发现,在发热待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4)其他疾病:约占10%,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诊疗流程四步骤(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发热病程:
持续超过3周;
体温:
口腔测体温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体温1d内波动>1.2℃;
既往病史: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史;
检查:经过至少1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认。其中系统全面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片和腹部B超。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诊断需结合病程、体温、既往疾病史,应特别注意的是,患者应为完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的患者。
(2)病因初筛(第一阶段)
①病史采集
②全面的体格检查
③根据病史和体检结果完善辅助检查
④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3)针对性检查阶段(第二阶段)
若经过第一阶段初筛仍未明确诊断,则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第二阶段检查应注意两个原则:特异性高、从无创到有创。
(4)发热待查的治疗原则
①体温控制
②诊断性治疗
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④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⑤长期随访
经典型发热待查诊疗的建议流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