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溶血性链球菌“O”(ASO)
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它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及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同时溶血性链球菌“O”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ASO。
临床意义
诊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症(增加),活动性风湿热,猩红热,丹毒等均可增高。
①ASO俗称抗“O”,测定其效价可知病人最近或以前有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鉴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当常见,故正常人能测到ASO的低滴度,但一般在u以下。
②ASO增高,常见于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多见。还可见于皮肤急软组织感染。
③风湿性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ASO滴度升高。多次检验所呈现的趋势与病情平行,如渐渐下降提示病情好转。
4)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败血症、菌血症心内膜炎等ASO均可升高。
注意事项
①不能认为ASO升高就是风湿病,须结合临床症状考虑。但ASO升高的各种致病因素中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最密切相关。
②人体感染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ASO上升在4-6周内达到高峰,然后在血清中ASO升高可达数月至数年。故一次检查尚难肯定是否为最近感染所致,须多次检查,观察变化动态。在风湿热病人感染后4-6周,有80%可见ASO升高,常伴有血沉增快及白细胞增多,有助于鉴别诊断。
A群溶血性链球菌胞外产物的抗链酶试验(ASZ),比单测ASO阳性率高。对于诊断ASO不增高的急性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有助。
③免疫机制不全及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链球菌感染后ASO可不升高。
2、C-反应蛋白(CRP)
临床意义
①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大手术、烧伤、严重创伤等)、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患者CRP升高,凡有器质性病变时升高,而功能性疾病正常,这对于鉴别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有帮助。大于20mg/L为医学决定水平的提示值,强烈提示上述情况的存在,应及时采取诊治。
②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清CRP增高。
③急性风湿热活动期CRP可很明显增高,甚至可达mg/L,经治疗好转后,CRP可逐渐下降至正常。这对风湿热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参考价值。
④CRP在病毒性感染时不增高,而细菌性感染时增高,在需鉴别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时,很有参考价值。如脑膜炎时作脑脊液CRP测定,有助于确定细菌性还是病毒性(病毒性CRP正常)
注意事项
①CRP测定是非特异性指标,需结合临床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项目考虑其意义。
②孕妇CRP升高。大手术24小时内可增高1倍。儿童年龄越小,CRP相应降低。判断时应予以注意。
3、类风湿因子(RF)
临床意义
RF是一以变异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阳性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SLE、硬皮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肝炎等。RF在冷球蛋白血症、结核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也可升高。
4、红细胞沉降率(ESR)
临床意义
辅助检查诊断急性或局限性感染及慢性活动性感染。
生理性血沉增高:12岁以下儿童或60以上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至产后一个月;其增高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病理性血沉增高:
1、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等。临床最常用ESR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以及其动态变化。疾病活动期ESR增快,若病变渐趋静止则ESR逐渐正常。
2、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或脏器梗死后造成组织坏死可致ESR加快。故可借助ESR结果鉴别功能型与器质性疾病。如AMI时ESR增快,而心绞痛时ESR正常。
3、恶性肿瘤:良性肿瘤ESR多正常,恶性肿瘤病人经手术治疗,化疗或放疗明显有效时,ESR渐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可增快。
4、各种原因所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SLE,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等。
5、其他:部分贫血患者当Hb90g/L,ESR可轻度增快。此外,动脉粥样硬化,DM,肾病综合征,粘液水肿等患者,血中胆固醇高,ESR亦可增快。
血沉减慢:一般临床意义较小,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含量严重缺乏,ESR可减慢。
二、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区别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出现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此外,患者尚可有发热及疲乏等全身表现,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
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传统的血清学指标为IgM型类风湿因子(RF),但其敏感性仅50%~70%,且该指标特异性差,致使早期及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延误。长期以来,RA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传统检测项目RF。但RF也可出现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Graves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感染性疾病中,特异性较差。此外,仍有约30%的RA患者RF阴性,特别是在早期病例中,单独检测RF敏感性更低,不利于临床对RA的早诊断和早治疗。
0年,荷兰学者Schellekons等首次合成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瓜氨酸的环肽(CCP)为抗原,用ELISA方法检测RA病人血清的抗CCP抗体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最早开发的是Anti-CCP1,特异性(90-97%),敏感性(44-56%)。为了提高抗CCP抗体测定的敏感性,一些实验室改进了方法,通过在特定的含瓜氨酸的肽库中筛查,发现了第三代CCP抗原,即CCP3多肽。Anti-CCP3比Anti-CCP1相比较,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近年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ntibody,anti—CCP)在诊断RA中的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们的敏感性与RF相近,而特异性显著高于RF。与RF相比,在传统检测项目RF阴性的RA患者中,检测AFAs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研究显示仅RF阳性的RA患者其平均年龄显著高于仅抗CCP抗体阳性者,且平均病程也较仅抗CCP抗体阳性者长。在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联合会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RA)的分类新标准(ACR/EULAR标准)中,血清学检测首次将抗CCP抗体纳入其中。
研究显示在RA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IgG、IgA和IgM型抗CCP抗体,这些抗体先于RA发病前数年出现,并且IgG型抗CCP抗体可高度预测RA疾病的发展。对30例RA患者,检测其发病前的血清样本情况,IgG-CCP在RA发病平均5.7年前97%就能检测到阳性,而IgM-RF在5.7年前只有47%检测到阳性,并且抗CCP抗体可在RA患者首次就诊前10年出现阳性。因此抗CCP抗体的早期筛查价值显著高于RF。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抗CCP抗体已经成为常规的体检项目。
鏉庢簮娼紩鐢ㄥ彜浜虹殑璇濊admin浜嬪疄涓?